第434章 东与幕(第二更)[第2页/共3页]
喝了口茶,赵烈文看着曾国藩说道:
“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六年余,窃据江宁亦四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今粤匪之变,践踏竟及十六省,沦亡至六百余城之多,实为未有之事,此时汉贼言以“解民倒悬”挥师讨伐洪逆,乱逆相互挥刀相向,实为我朝之福,两日下安徽、半日下江宁,汉贼此等凶悍,实为古今罕见之悍寇,今时洪逆为汉贼所降,实出人之料想,汉贼之凶悍,当为我朝之警……”
曾国藩向来非常慎重,明天这份折子非比平常,他关起房门一字一句地细心考虑。但是却不晓得应当如何下笔。
现在他们两小我谈的已经不再是甚么当下的时势,两人谈的是将来,即便是没有汉贼反叛的将来,阿谁将来,满清也悠长不了。
入了夜,看着桌上的纸上的字,赵烈文的眉头舒展着,他在思考着曾国藩为何会写下这么一个字。虽说他年不过二十五,但是作为曾国藩的亲信,深得曾国藩的信赖,实际上这份信赖得之实在不易。
“莫非,大清国,当真,当真没有但愿了吗?”
可作为读书人的他,却又不得不顾及到本身的身后之名,即便是本身做了满清的忠臣,身后别人如果于墓碑上加个“汉”字,又当如何?
不管如何,他都是汉人!
“会否南迁呢?”
“宋”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必将分剖离析。但是主德隶重,民风未开,若无抽心一烂,则土崩崩溃之局不成。我估计,纵是没有本日之乱,异日定有奇祸,必先颠仆,而火线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教员心中已有答案,又何需问以门生!今时江宁已为南京,教员当以如何?”
“恐怕是直接垮台,一定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偏安江南。”
“事情莫非真至如此吗?”
对赵烈文从满清得天下的偶尔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的这番谈吐,曾国藩并未辩驳。沉默好久后,他才非常无法地说:
曾国藩看着赵烈文,想从他这里获得一个答案,但赵烈文却直接突破了他的胡想。随后他看着曾国藩不再言语,在几次思考以后,他终究猜到了曾国藩的心机,或许曾国藩不能如张弘范普通成绩灭宋般功绩,但是做为读书人的他,不想身被人于名前加上一个“宋”,或者说“汉”。
在写完这一句话后,曾国藩更是提出了本身对朝廷的一些建议,比如甚么练习洋枪队、练习海军诸如此类的话语,看起来这仿佛像是一个忠臣的最后一份遗奏。
惊奇的看着赵烈文,曾国藩急声问道,话一出口他又点头叹道。
“本朝乾纲独揽,亦宿世所无。凡奏折事无大小,径达御前,毫无壅蔽。……今上虽为满人却立元“同治”,与我汉臣同治天下,如此可安天下士民之心,威断如此,亦罕见矣。”
恰好刚巧的是,就在赵要走而未走的时候,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幛树大败的动静。曾国藩请赵烈文讲出为甚么看出周凤山湘军不成依重的事理,以曾国藩的聪明,对赵烈文有了新的观点。时候一长,在曾的大营里赵烈文越来越受曾的正视,常常商谈军政之事。而在另一方面,赵烈文是在其最落魄的时候投奔他,与曾国藩可谓是磨难与共,也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与其无话不谈,偶然一日几次。更是被其引为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