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游历,从长城到十三陵[第2页/共3页]
走进第一进院落,看到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修建,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
杨文斌当然求之不得。
它是十三陵中独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观光。
再进了第二进院落,则是一座殿门,名为祾恩门。
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独一被开辟的地下宫殿,是中华群众共和国建立后第一座有打算发掘的帝王陵墓。
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托下格外清楚。
地宫位于宝城之下,深切空中二十七米。
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城墙厚3.3米、周长2070米、高7.6米。东西门相距63.9米,城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
墙砖长0.4米、宽0.2米、厚0.1米,每块砖重15公斤,在坡度较大的峻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高低。
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
接着两天,春华插手培训,杨文斌也就没有打搅她。
明十三陵坐落于京都会昌率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千米,间隔天安门约五十千米。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天子神宗显天子朱翊钧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关城向北延长的长城,有敌楼12处,关城以南有敌楼7处。
旅游大巴在郊区去穿越了几次,接上了分离在各旅店的散客。
空中上的修建,也就这些了。
周五早晨,杨文斌又接到电话,是春华打来的。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
这段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集巍峨险要、娟秀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景和“不到长城非豪杰”的标语而冠绝天下。
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石条宽0.5米、高0.4米、长0.8—1米不等,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
陵宫的团体布局亦呈火线后圆之形。
陵区前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小山,就像两个神兽,保卫着皇陵地区。
但是,帝后的棺椁,骸骨都已荡然无存,而很多贵重的文物,如丝织品等,因庇护不力,悉已破坏。
下到墓室,感受阴冷阴冷的,空荡荡的墓室中,摆着石制的烛台等祭奠器具。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观光完明长城,两人又上了大巴车,在路上啃了面包,就着矿泉水。
长陵的陵宫修建,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火线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