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1页/共3页]
所谓漕赋,是指满清官府所征收的漕粮、加耗、漕项三者之和。这项轨制并不是满清想出来的。而是向来就有的。定都北京的满清朝廷,夙来视漕运为“天庾正供”。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和山东八省征漕粮,经运河北输。每年实际上的漕粮总额也就是四百万石。算上加耗,实际征粮靠近六百万石乃至更多。除了漕粮另有漕项,也就是几百万石米粮的运输费,这笔经费也取诸官方,列入正供。而漕项又有轻赍、行月、席木、赠贴银米、漕耗银米、补助银等诸多项目,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再考虑到惶惑大清的官吏们的“辛苦费”,这漕粮早就成了压在八省农夫,特别是承担漕粮份额最多的江苏(实际上179.44万石)、浙江(实际上63万石)、江西(57万石)三省农夫身上的一座大山。
至于没有受灾的两江乡村,更是一派喧哗狂欢的场面,因为大明朝廷方才在偶然当中公布了一项天大的德政。
当然,朱明所实施的“新政”也不是让统统人都受伤,要不然朱明境内早就是烽火连连了。
江苏吴县城外,一群农夫方才收割完一大片成熟的稻田,正聚在一起谈天。水烟旱烟一块儿抽上,烟雾恍惚了颜面,却掩不住话语中的欢乐。
而实际上,大明海内的“民不聊生”,当然是有天然灾害、战役和人多地少,地盘没法承载过量人丁等“不成抗”身分。但是朱明朝廷的施政经历不敷,政策调剂很少考虑官方接受才气也是个首要启事――用左骡子当丞相来治国也就如许了,推行政策的决计和力度都是有的,但是柔性较着不敷,考虑题目也不大殷勤,这左宗棠本来就不是面面俱到的圆润脾气。
“还是之前大清在的时候好,守着大运河就不愁吃不愁穿了,如果大清朝还能返来……”
“说甚么呢?说甚么呢?没传闻过东厂番子、锦衣卫?我们漕帮现在但是被朝廷周到监督着!”
又到十月金秋,残虐了全部夏季的大水已经退去,受了灾的处所都在朝廷的援助下开端重修,民人虽苦,但还不至于衣食无靠。说实话,大明朝廷在此次赈灾中所揭示出的反应速率和财力,都是满清所没法对比的。虽有灾,但不失民气。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哪怕是“瞎折腾”偶然候不也能拉动gdp吗?满清漕运这个大大的“瞎折腾”背后,就牵着一个庞大的漕运经济链,此中的核心就是数十万以船运、纤夫、船埠装卸、河工为业的漕帮弟子,如果再算上漕运周边财产和靠着这些漕帮弟子用饭的人,总计不下数百万人。这些人没有地步,就靠着漕运用饭,满清朝廷所征收的漕粮、漕项、加耗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保持这些人的生存。除此以外,一个漕运还给运河两岸的很多都会带来了繁华,构成了一个相称畸形的漕运经济带。
“这兵荒马乱的,日子是愈发难过了,这运河也不晓得哪一天赋气通啊……”
“传闻了吗。大明天子已经颁下明诏,永久免除我们农夫身上的漕赋啦!”
按照满清本身的官员对漕运本钱的恍惚研讨,算上官民两面和统统人力物力的耗损,从江南运一石米到北都城,本钱低则20两,高则40两!即便是这个数字有虚高的成分,但是一石漕米的本钱必定不会低于10两银子。以是这漕粮北运,在朱济世看来纯粹是瞎折腾,因此一道旨意就给废了――实在他也没有来由征漕赋,他现在定都南京,苏常粮仓就在身边,底子用不着漕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