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选新皇[第2页/共2页]
“这倒也不错,陈宁远固然年老,但他的诸多观点倒是有如重生,久经日月沉淀以后,对待任何事的观点亦是更加老道、慎重。”王浩然说得很客观。
李世民固然有打算任用很多人才,但他却不急着宣布出来,他是想把此次布施皇恩的机遇留给下一任天子。等程咬金等人返来后,他便立马召入宫商讨皇位一事。
“那朱广文如何?之前他多次为管理黄河献策,寡人便派他去管理黄河,结果明显,现在黄河管理计划已经成形,寡人想把他召返来担负工部尚书,你觉得如何?”
成果众大臣几近分歧以为由晋王李治继位最为安妥,他们都是老臣子了,当年的汗马功绩也就李世民能多念及一些,只要李世民大权在握,他们不会像李承乾篡位后那样被萧瑟。而李治尚还年幼,他若继位,李世民定然还要垂帘听政,这恰是这些大臣所情愿看到的。
“那浩然你感觉皇子之事又当如何因势利导呢?”李世民气中一阵感慨,他只不过是想战役常百姓一样能享用一番儿孙绕膝之乐罢了,成果一谈起此事,得嘞!都扯到大唐运气的题目上了,公然皇室之事无小事啊!
“房相只想到了皇子间的争斗引策动乱,却没想到臣子反叛也能引策动乱。”王浩然很情愿帮李世民圆这个欲望,此事若成,李泰便能回京,而一向想回长安的他便也能跟着回京,不至于单独回京落空了对李泰的情分,“有史以来,宗子才德不如次子的环境并很多见,大唐也一样,谁能包管今后每位帝皇个个都是贤德之主,而不是昏庸无道之君?帝皇如果昏庸,那乱臣贼子就不会少,如此一样会引发动乱。”
……
“他倒是有大才之人,不过论起年纪,他可不比朝中众大臣小。”
“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皇子分封,定然是要规定以宗子继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简朴粗糙的做法,时不时的呈现个昏庸之君,难怪各朝代顶多存在两百多年罢了。大唐若想长治久安,则当如管理黄河众多一样,堵不如疏,顺其天然却又因势利导,这才是长远筹算。”
“帝皇家事无小事,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大唐的运气,以往历朝历代都是把成年皇子分封出去,以免兄弟之争引策动乱,纵观以往历朝历代,这是独一行之有效的体例。”房玄龄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