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第5页/共8页]
<span class="bold">2.新的知识传播技术
官僚体系的运转基于文书体系,笔墨是以摇身一变,成为支撑官僚轨制的东西;官僚治国的依凭,首要的是法而不是礼。跟着宗法制、井田制的纷繁粉碎,西周之“礼”的次序不再是理所当然,对社会的标准需求通过“法”来停止。郑国正卿子产铸刑鼎是个标记性事件。晋国正卿叔向书于子产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span class="mark" title="《春秋左传·昭公六年》。"> 叔向代表的是庄正朴素的三代抱负,仍将公理的根底归于传统,他感到,“礼”的庄严恰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一旦成文明,其内蕴的品德意味便会流散,人们只求做到合适条则便可,至于内心的庄敬则不成得。<span class="mark" title="故而孔子亦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拜见《论语·为政》。"> 子产答信叔向曰:“吾以救世也。”他认识到,礼崩乐坏的当下,倘再不以法行世,则世事愈发不成为矣。
宋襄公绝唱三十年以后,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兵锋抵于洛阳。周天子调派天孙满犒军,楚王竟不避僭越地问天子之九鼎的轻重。天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span class="mark" title="《春秋左传·宣公三年》。"> 这段应对,千古之下犹闻其铿锵之音。天孙满用基于传统的德行这类公理看法压抑住了楚子<span class="mark" title="“王”系楚君自谓,依礼,蛮夷之君皆称“子”。《礼记·曲礼下》有云:“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楚子遂罢兵归楚。楚子虽有僭越一问,却仍接管了“在德不在鼎”之说,这意味着其对于周天子所意味的天下次序终究有了一种主动参与,蛮夷主动情愿化入分封体系,后秦穆、楚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皆获封为伯,封建次序外展于同姓及近臣诸侯以外,遂达其最岑岭。最岑岭,同时也孕育着自我闭幕,分封制向蛮夷的扩大,意味着以周天子为金字塔顶的拟亲缘宗法制开端变得虚空,分封制的伦理根本被抽离而去。
<span class="bold">2、礼乐挞伐自诸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