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恩师英明[第1页/共3页]
张陵穿上久违的甲胃,手扶横刀爬上房顶,望着塞外洁白的月光,面对模糊约约的大山表面和远处的一马平地,再转头看看仍然亮着灯的守捉使书房,感慨万千。
“这不堆叠了吗?”
“老张,房顶上冷,侍御担忧你着凉,让你把这个穿上。”亲卫队的队头李有为爬上来,递上一件泛黄的羊皮袄。
“谁给?”
西域民风彪悍,崇尚武力,不像中原那么尊师重道。
韩士枚微微一笑,不缓不慢地说:“前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我守捉城刚复建,粮饷吃紧,不能总这么养着外头那些守捉郎。”
韩侍御现在是从六品下的文官,再过段时候等朝廷的官告下来就是守捉将军。
“就算能够赊,买返来我也养不起啊。”
“运筹帷幄,面面俱到,恩师真乃神人也!”
“照设。”
“几天没好好安息过,怎会不累。”
李有为恐怕这个苦尽甘来的老兄不美意义去借赋税,又抬起胳膊指指四周:“瞥见没有,周遭近千里都是长史的。这白沙城里之前只要叶勒王一个仆人,不管那些仆从奴婢,还是那些染坊、纸坊、果子坊、铁器坊,现在满是长史的。”
与此同时,韩士枚正在挑灯看余望里下午刚清算好的回归唐人名册和经历。
韩士枚浅笑着点点头,又拿起一封手札:“王将军新官上任,秋粮也大多收上来了,他筹算按例调集屯了一年田的将士练习射箭、会操比武、练习阵型,这是叶勒镇的盛事,修书邀为师去旁观。为师哪走得开,帮为师回封信婉拒他的美意。”
城北祆祠的圣火彻夜不息,城外的梵刹模糊传来诵经声,守捉府前面的打铁坊里有灯火,叮叮铛铛的敲打声不断于耳,铁匠们不是在修补残损的兵器,也不是在打磨刀枪剑戟,而是在忙着打造锄甲等耕具。
韩士枚听着很受用,但作为教员要谦善,微微一笑,拿起第二份名册:“苏达挽救返来的这二十三个孩童都是我汉家苗裔,不但吃过苦,对葱岭那边也较为熟谙。
因为父亲的干系,余望里对光宗耀祖本就有执念,感觉教员这么安排最好,真正感遭到了知遇之恩,恭维起教员更是张口就来。
想做好一个村正,光有远远声望。
白沙城的深夜,大街归于沉寂。
这孩子都懂事儿,不像三郎哪儿都好,就是不尊敬长辈。
韩士枚感觉这个弟子是安西可贵的人才,帮着重新打算了下入仕以后的途径,以为弟子要做就做经制内的官,接下来还要好好种植,送他去长安考进士。
“别担忧,侍御说了,能够去余行官那儿先借点赋税安家,转头还会给我们授田,五年不消交赋税,借的赋税最多三五年便能还上。”
韩士枚看完经历,昂首叹道:“叶勒部人丁虽不算多,但九族混居,地区又大,且三面环敌。想把叶勒部管理好,比在关内做州牧都难啊。”
明天去接那些老府兵时趁便跟这些孩童的爹娘好好说说,让这些孩童都来退学,我等定会悉心教诲,而这些孩童将来定能成为我叶勒乃至我大唐的栋梁之材。”
“本来如此,恩师贤明。”
“长史给,长史你见过的,就是韩侍御的三公子。实在他一样没那么多钱,这钱也是跟人家借的。他跟人家借赋税要给利钱,把赋税借给我们却不收利钱。个个说他是疯子,实在他是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