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30)[第2页/共4页]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此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绩 戒根为本。入道先门。师与证人一等清净。师如有阙。资无所承。道场不就任由斯矣 二明得果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诚意行道。一经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贯用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贯持佛般怛罗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呈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三七日中所行各别。初则礼佛围坛诵咒行道。此中必行五悔。礼佛求哀加被忏悔。离我慢障等。次则舍前所行。常发大愿。则运心泛博。离狭劣障。后则一贯诵持心咒。加持行门。防诸魔事。由斯三限助修之力。感到道交。显受佛应摩顶安抚 二入观行
佛告阿难。若季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净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盘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园地。周遭丈六。为八角坛 雪山牛乳纯是醍醐。统统茹退最为香洁。但和一味旃檀便可涂地。苟无此者。即取深土。别加众香十味和合。以涂园地。八角之坛。周遭应量。除地为之。仍无级数。即今墠也。坛虽八角。高低为十。以应圆数。以下文有悬镜相对高低交光一一镜中现十方佛。以表一身即十身十身即一身重重无尽相互闪现相互容受。即表证藏心不思议境地之相也。下文十方诸佛一时俱现镜交光处。是此相耳 二扶养法度二。一列供具二。一长时供具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无益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须陀洹果名通大小。小乘可知。今修大乘首楞严定。发菩萨愿。应以大乘位次论果。若璎珞本业经。初地名鸠摩罗伽。乃至四地名须陀洹。佛地名婆伽婆佛陀。将配此经。恐太高深。若约见真得无生忍名须陀洹。甚为中当。即初入别圆地住位也。此则正与观音修证义同。若配下位。恐非所宜。以此经中云圣果故。利根修故。又以下经获无生忍第三渐次便已证得。此即无妨。必不成以未证位配。请细详之 二正说神咒三。一叨教三。一叙承咒力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削发。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有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了然。力不自在。赖遇文殊令我摆脱 阿难虽得小乘初果。若望大乘。名假择灭。非真有为。故云未证 二愿闻咒辞
二他力离魔。此为障重者助之以咒力也。文二。一述意略明四。一总结前文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七
如有季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被挑选戒清净者第一沙门觉得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绩。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持戒不完。五缘即阙。况为师范展转授人。己戒不净。他戒安就。故须挑选第一清净真授戒者。故梵网经。千里内无授戒师。当于佛前自誓受戒。先忏七逆。后求戒法。皆见好相方知罪灭得戒。不尔不得。戒既成绩。闲居静处。然香诵咒。数满百八。以表除灭百八烦恼。内戒外咒俾魔不生。恐障坛场。故须先尔求现住佛光照显加。心得英勇。进道弥速 二明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