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活的书(1)[第3页/共5页]
伊凡・伊凡诺维奇听完愣了好长时候。
我熟谙一名欢愉、仁慈、乐于助人的老先生。从表面上来看,他一点也不像八十岁的人。他双眼炯炯有神,双颊红润,走起路来非常健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还是个年青人呢!
全部罗马城都在议论着这个向来未曾有过的“活图书馆”,伊采利对此对劲不已。但是,对于这个发明,伊采利并没有夸耀太长的时候。因为厥后的某一天产生的一件事情,全罗马城的人都把这位不学无术的财主所闹出来的难堪事情当作笑料来议论。
不管“爱德”的歌颂得有多好,到底没有我们现在的书好。我们中的任何一小我只要随便花上几个小钱,便能够到书店里去买一本《伊利昂纪》,它能够很便利地放在你的口袋里,既不吃也不喝,向来不会抱病,更不会死去。
那么,人们是如何学会写字的呢?
想要辨认各种色彩的贝壳的意义,也一样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当然,也有在木棒上刻刻痕来记日子的。比如说鲁滨孙在荒岛上漂流的时候,他所利用的就是如许的日历。显而易见,我们现在所说的“刻在鼻子上”这句话也是从古时候刻痕记事法中来的。当时的人们所谓的“鼻子”并不是真指鼻子,而是指随身照顾的小木棒。
像如许的能够帮忙影象的东西另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如果想要记下羊群里羊的数量或者面粉的袋数,人们就会在木棒上刻下几道刻痕。南斯拉夫的农夫直到现在也还在利用这类在木棒上刻痕的体例来记事。比方,一名农夫向一个贩子赊买了四袋半面粉,他不是写借券,而是削光一根小木棒,在上面刻下四道长痕和一道短痕。接下来,他会把这根木棒劈成两半,一半交给贩子,一半由本身保管。到了该还账的时候,两片木头合在一起,很清楚地就能看出该还多少,任何人都没法作弊。
在客人面前,伊采利的确没法开口。如果他勉强插了一句甚么话,他就会发明,客人们都在极力忍住,以免笑出声来。这是他所不能接管的。但是,他又懒得钻进书籍里去学些知识。要晓得,不管他做甚么事情,向来都是不肯下苦功的。
阿谁时候,人们还不会读誊写字;阿谁时候,既没有字母,也没有纸张,更没有墨水和钢笔;阿谁时候,统统当代的汗青、法律和宗教,并不是保存在册本里的,而是保存在人们的影象中。人们归天以后,故事还是会传播下来。以是我们会把那些从一小我传到另一小我的故事叫做“传说”。
那天与平常一样,来到了饭后需求议论各种学问的时候。来宾们畅谈起了前人停止宴会时的景象。
为了这件事情,管家不晓得破钞了多少心血,仆从们也不晓得挨了多少顿毒打。不过伊采利的欲望终究实现了。如此一来,他现现在也能够背出版了,因为他具有了一个活的图书馆。当宴会将近停止到说话的时候,他只需求朝管家使个眼色,那么在墙边站立成一排的仆从当中就会有一小我走出来,并且背出一大段非常合宜的警句。这些仆从的名字就以他们所熟读的书名来定名,比如说一个叫“伊利昂纪”,另一个叫“奥德修纪”,第三个则叫做“埃涅阿斯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