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小试牛刀[第2页/共3页]
“大哥,这事不当。”场下,另一名彪形大汉有些愤恚的说道。此人恰是高胜寒的胞弟,人称闽南高家双雄的老二高致远。
“这位便是临安迎龙山庄赵庄主,他此行也和我们一样北上抗击贼寇,保我大宋国土。”高胜寒字字铿锵有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场下数百位豪杰中有些人听过其事迹,早已敬慕久矣,不待高胜寒语毕,便都沸腾了起来。
“嗯。”赵承宗不假思考的点点头。
赵承宗却不睬会青年,只是翻手朝中间的古树收回一掌,只听得“哄”的一声响,一个巨大的掌印直贯树干。世人看的目瞪口呆,高致远亦深为叹服。如此掌法的确泰初绝今,这般内力更是无人能及。不需多说,下台的青年是不管如何也敌不过赵承宗的。下台的青年亦非常悔怨,但众目睽睽之下既然上来,若再下去岂不非常丢人,干脆抽身一剑刺来。这青年固然年纪不大,但这一刺却也颇见章法,绝非胡来之举。见这青年这一剑直刺过来,赵承宗也不避不让;世人目睹就要刺入他的身躯了,皆是悄悄捏了一把汗。就在剑尖即将刺到之时,赵承宗俄然竖起二指,刚好纹丝不动的夹住了利身。青年只觉到手中的剑仿佛被磁石紧紧吸住普通,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随即脸红耳赤,难堪不已。
“但是,老爷,您走了我们山庄如何办?何况兵戈总归是年青人去好一些吧?”
赵承宗随即卸去指尖内力,并唤住青年:“无妨,无妨,小兄弟但是红莲教弟子?”
“鄙人临安赵承宗。”赵承宗简简答道。
次日,赵承宗踏上北上征程,行李只要一个行囊却不带任何刀剑,若承闰年代,恐怕要被误觉得是出门探亲的了。一起之都有源源不竭南下出亡的边民,也有连续北上驰援的抗金义士。但这些都抵不过夕阳残照下那断壁荒凉丛中曾经烈火燎原的苦楚,故乡满目苦楚,或许是现在边疆最常见的写照。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冷了下来。高胜寒所部首级的位置是这些年用胆略和功劳换来的,此中有多少北上义士前赴后继,才有本日成绩。大师跟随高胜寒多年,都非常佩服其胸怀、勇略,但赵承宗初来乍到,未力寸功却被推举担负首级要职,实在难于服众。
“敢问兄台高姓大名?”大汉开朗的问道。
高胜寒军队营帐按扎在七里镇外,固然是由江湖义士构成,却也进是设防度,进退同一,足见其构造批示军队的才气。
世人遂痛饮一番,好不畅快。
“久仰先生大名,本日得见,真是此生无憾。”大汉赶紧毕恭毕敬的向赵承宗作辑。
“如何不当?莫非大哥的话你们也不听了?”高胜寒一语便压住了弟弟。只见场下鸦雀无声,高致远看了看上面,世人又看了看高致远,场面堕入对峙当中。
“想我赵家一门忠烈,叔父更是战死边关,现在我竟然轻易安身于江南,实在有愧。”赵承宗俄然自言自语道,然后又堕入一阵深思。
“不敢,不敢,鄙人恰是迎龙山庄赵承宗。”相较于大汉的兴趣勃勃,赵承宗的答复则轻描淡写的多。
“好,好……”场下一下子就沸腾了起来。
赵承宗见状仓猝推却,但醉意之下的高胜寒底子不予理睬,反而以言出必行动来由说定此事。场下大师交头接耳群情纷繁,倒是各有各的观点和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