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不速之客分享仙丹 老子师徒岳麓飞升[第2页/共6页]
本来老子不觉合上眼后,便惚惚的睡去,遂悠悠荡荡,至一地点,但见朱栏白石,佳木茏葱,奇花闪动,一带清流,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老子知是到了天界,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培养,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以下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回旋着彩羽腾空丹顶凤。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雾蒙蒙遮斗口。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却听得有个声音:“李耳,你不成单独前来天宫,莫忘你下凡任务还没完成,快归去带领生肖等起来。”
白发白须非俗身,倒骑青牛一仙尊,
徐甲与众生肖惊诧不已,这四位竟是花猫、狐狸、灰狼、猎豹。
老子隐居岳麓山,讲经传道日久,垂垂名扬四方。转过年初春,又有诸多喜道信众慕名老子,纷繁前来东山,争相拜老子为师。老子无法,只得广收门徒,讲学传经。岳麓山超然台处,经常琅琅诵经声涌入耳际,梧桐树下,也充盈着寂静和庄严。
光阴如梭,光阴飞逝。老子每日里在狄道岳麓山中悟道炼丹,于超然讲经台升坛讲经,广施大义,与徐甲及生肖弟子相授,与四方前来信众传道,不知不觉已至三九二十七年。
秦佚等众信众蓦地觉醒,只看到白发白须、倒骑青牛的老子身形仍然逗留在坐化台上,只是愈来愈小,直至垂垂消逝。而远处又见老子骑着青牛,头上灵光闪闪,脚下祥云环绕,百鸟翱翔于四周,飘然高涨,越升越高,渐渐消逝在一片光辉的霞光中。
待地盘神将玉帝诏令传至十二生肖及花猫、大象和狐狸等,个个先喜后忧。喜的是可留在天宫做御前侍卫,忧的是天宫高远,门路难寻,如何上的去?后从地盘神口中得知,跟从下界老子,见机行事,便可上天。因而灰鼠与狐狸、灰狼、猎豹商讨后,便寻踪老子洛邑紫云山,后又一起跟来。历经百年,超越千辛万苦,总算看到一线但愿。今见机会成熟,便现身要求老子赐与飞升灵药成全。
而在老子插笔之处,先人建起一座笔峰塔,内绘老君骑鹤飞升登斜塔的传说,是超然书院内最高的标记性修建,檐角铜铃随风主动,声音腐败,仿佛一千多年前那段汗青的反响。
岳麓山亭台简介毓秀亭老子出关在岳麓山讲道,一日,在此处仰观巍巍岳麓山,俯视滚滚洮河水,对随行的弟子情不自禁地赞叹说:“此地山灵水秀,真名胜也!”先人建毓秀亭记念老子,毓秀二字,含钟灵毓秀之意。伏龙阁《史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以后,对弟子们奖饰老子说:“吾本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意义是说:我明天见到了老子,感觉老子好象龙一样。老子隐居临洮时,常和弟子们在此处奕棋谈说,修身养性。老子飞升以后,先人建伏龙阁记念。”“伏龙”二字,典出《史记》,含有埋没之龙的意义。畅怀亭老子隐居临洮时,常带领随行的弟子以及前来问道的朋友,来到此处,一边抚玩风景,一边畅怀交换悟道修德的经历和体味。厥后,便建畅怀亭以记念。悬亭老子当时登上此处时,曾对随行的弟子们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厥后,此处便成为老子和弟子谈道的地点之一。老子飞升后,人们便建悬亭以记念。“悬亭”二字,即言此亭悬空建起,又含《品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之意。“凤台”凤台又称超然台,相传是老子讲道并且飞升处。“超然“之名,语出《品德经》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据《狄道州志》卷十一载: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从东而来,洄环摆布,与溪水交汇,泠泠作响,且有花草树木掩映,小鸟回翔。夏秋之交,台上观之,仿佛御风而游太虚。这类记录与老子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惟非常符合。凤台,光绪九年重修,至今仍然掩映在梧桐树的浓荫当中,其上雕刻“凤台”二字,含“有凤来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