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友[第1页/共3页]
那大兵一愣,盯着厉知秋看了半晌,眨了眨眼,猛地欢乐道:“你是厉大侠!”
席上世人脸露惊奇之色,厉知秋一笑,向世人道明启事。本来管家口中说的陈副将叫做陈诚,厉知秋和他乃是同亲,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到少年之时,厉知秋巧遇机遇,得拜在余仙门下,陈诚却决然从戎,要在疆场上博出功名。二人固然天各一方,但也经常见面,互通来往。这小乙久随陈诚,一向在他身边做个亲兵,厉知秋也见过几次。是以一眼便认出他来。
行了一日,天将傍晚时,两人已到宿州。战事刚过,城中设防甚严,小乙出了通行令牌,带厉知秋来到宿州府前。城破以后,此处已成了宋军的临时虎帐。
厉知秋上前一把将他抱住,笑道:“黑锅盔,你又何时升了官啦?北伐副将,好不威风!”
管家叮咛小厮添置碗筷,向世人道:“这位兵年老是陈副将的亲兵,来往送信车马劳累,多有辛苦,来来来,我们敬他一杯水酒。”那大兵仓猝摆手道:“不敢不敢,我有军务在身,酒是千万吃不得的,饭倒是能够多添几碗。”世人俱都哈哈大笑。
次日午前,已来到庐州城里,直奔太守府邸,递上林仕中的复书,被管家仓猝请入府中。庐州太守丛弘大卧床数日,早已面黄肌瘦,嗓痛喉肿,连说话也不能够。厉知秋查诊过后,晓得正值北伐,庐州地处冲要,丛弘大位高责重,克日来劳累过分,已不堪重负,患的是内损气虚之症。这类病痛最需大补,但本地大夫医术平淡,不敢乱下猛药,是以久久不能病愈。
厉知秋大恸,他是医者父母心,常日里行侠仗义,即便对方是奸恶之徒,也不会等闲伤其性命,常常给人留有一线朝气。和这两名壮汉对掌,也是留力不发,想等二人真力耗尽而退。但现在见到这等惨状,顿时悲忿非常,大吼一声,左掌内力一吐,将一名壮汉震出丈许,同时右脚伸出,踢向另一名壮汉左胯,那壮汉“嘤”了一声,口吐鲜血,仰身跌倒。
他叹了口气,想起空位之上那二十几具尸身,心道不管如何也不能让其曝尸荒漠,本身该当奔归去设法埋葬才是,说不定另有一两个气味尚存,更要设法施救。念及此处,奔的更加快了。
两人来到一所跨院,厉知秋昂首一看,只见院中八仙桌前,坐着一对中年男女。那男人也不甚高,额平眼细,嘴角固然带笑,却隐有一丝忧苦之色。那妇人则肤白如雪,眉眼如画,虽不施粉黛,也掩不住那天然风致。她怀中抱着一个男童,神采和那妇人极像,也是面白眉弯,瞪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向院中摆布傲视。
世人高谈阔论,天然讲到北伐。本来张浚接到北伐诏令以后,决定兵分两路,西路由李显忠率兵攻取灵璧,东路由邵宏渊批示篡夺虹县。李显忠战无不克,几日便拿下灵璧,邵宏渊倒是兵将无能,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这才放弃抵当,举城投成。而邵宏渊则以虹县军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抱恨望。西路军建议乘胜共取宿州,邵宏渊按兵不动,拒不共同。李显忠只能率部单独攻城,现下两军正在苦战,不知战况如何。师爷叹了口气,道:“李将军当然神勇,但两位主将反面,嫌隙愈深,于我军非常倒霉,这北伐大业,也不知胜算多少。”世人皆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