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山经(2)[第2页/共4页]
【译文】
再向东五百八十里,是禺稿山,山中有很多奇特的野兽,另有很多大蛇。
【原文】
【原文】
【注释】
【译文】
【译文】
【注释】
【译文】
【译文】
【译文】
①犀:据前人说,犀的身子像水牛,头像猪头,蹄子好似象的蹄子,玄色外相,生有三只角,一只长在头顶上,一只长在前额上,一只长在鼻子上。兕:据前人说,兕的身子也像水牛,青色外相,生有一只角,身材很重,大的有三千斤。②:传说中的一种鸟,模样像野鸭子而小一些,脚长在靠近尾巴的部位。③虎蛟:传说中龙的一个种类。
再向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细沙石子。湨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出列涂水。
【原文】
【原文】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成以上。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①,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②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天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原文】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原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注释】
【注释】
【原文】
【译文】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乃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译文】
【原文】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①,食者不饥,能够释劳,其名曰白,能够血②玉。
①砆石:即碔砆,一种似玉的美石。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①。
总计南边第二列山系的开端,从柜山起到漆吴山止,一共十七座山,路过七千二百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龙的身子鸟的头。祭奠山神是把畜禽和玉璧一起埋上天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再向东五百里,是浮玉山,在山上向北能够瞥见具区泽,向东能够瞥见诸水,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收回的叫声如同狗叫,名叫彘,是能吃人的。苕水从这座山的北麓发源,向北流入具区泽。它内里发展着很多鱼。
再向东五百里,是发爽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流水,有很多红色的猿猴。汎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①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再向东五百里,是阳夹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流水。
再向东五百八十里,是南禺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到处流水。山中有一个洞窟,水在春季就流入洞窟,在夏天便流出洞窟,在夏季则梗阻不通。佐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入大海,佐水流经的处统统凤凰和鹓雏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