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施粥救济[第2页/共2页]
苻坚、苻融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类人形,疑为晋兵,败逃时听风声鹤唳,亦觉得晋追兵,遂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八公山改名闻天下。
袁耀是担忧,这帮流民有些人并不识字,就算贴着布告,很多不识字的人,也并不晓得他们施粥赈灾的处地点甚么位置。
一些机警点的流民,在闻声了士卒们的鼓吹以后,顿时就鼓起了一丝力量,本来饿的瘫软的身材,也不晓得那里来的力量,撒开了两条腿,就往八公山的方向走去。
寿春县城北边十几里,有一座八公山。八公山是寿县城北诸山中之一山,向为名胜之地。
由此神话,又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八公山遂立名于世。
其取升之处,践有石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我,我没听错吧,有大善人要施粥布施吗?”
此地间隔八公山只要不到二十里的间隔,将发掘出来的煤矿,运输到八公山来,也就是一两个时候的时候,非常便利。
《水经注》:“淮南王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千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以闻。
毕竟这是有功德的事情,道观里的羽士们天然支撑,他们不但支撑,还分出人手来帮忙修建粥棚,搭建临时的板屋。
“八公山是甚么处所啊?”
“来来来,我家公子善心大发,在八公山停止免费的施粥,有需求的百姓,可之前去八公山道观支付!”
那些堆积过来的流民们,在瞥见这两个士卒张贴布告的时候,本就有了一丝猎奇,现在闻声士卒们的叫喊,顿时大喜。
这个年代识字,那可都是读书人的特权,浅显百姓,能够认出本身名字的人,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军爷,你说的是真的吗?”
正如那老铁匠所言,这里的煤矿资本极其丰富,黑漆漆的石头全数暴露在山体内里,只需求往泥土上面挖两锄头,就能够挖出大量的煤炭。
毕竟这个年代,又不是袁耀糊口的阿谁年代,文盲率已经被扫的差未几了。
而两个懦夫营在张贴完那张施助哀鸿,施粥与百姓的布告以后,此中一个则是立即拿出提早筹办的铜锣。
在场的这些流民,哪个不是饿了两三顿了,有些乃至两三日滴水未进,饿的头昏目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