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金良面相[第2页/共9页]
郭嘉一脸悲戚之色:“元直,多年前的黄巾之乱中,令尊被黄巾贼所害。董卓、袁绍乱兵所至,元直何故保全令堂,莫非光凭你那一身剑术,你那剑术固然精美,能够对抗数十人,但数百人、数千人一哄而上,双拳难敌四手,豪杰架不住人多,到时候万一令堂有个好歹,元直你该如何自处?”
金良大笑:“诚哉斯言!”内心却暗笑,郭嘉这小子真滑头,竟给我戴高帽,不过他已经懒得再去讲“戴高帽”的典故,便虚掩而过。
徐庶茫然地望着郭嘉:“奉孝何意?”
司马徽细细看了一遍,有些人他不熟谙,有些人是他晓得有大才却不为世人所知的,看完后,司马徽的眼睛细心地高低扫视了一遍金良,他之前赞美金良有识人之能,虽出于至心,也有那种‘君子所见略同’的自夸之意,但此次看遍贤才册后,他只能说:“将军识人之能,吾实远不如矣。吾齿长将军二十余年,看遍本朝近数十年间权贵之兴衰,朝中权臣如窦宪、梁冀、窦武、何进之辈,虽权倾朝野,却无有慧眼识人,干才环绕之,贤才不得进。将军如果能重用这册上贤才,必能建一番不朽功业,不输卫青、霍光之辈。”
金良恍然想起一件事情。史上记录,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庞德公之侄的身份,前去拜见司马徽,二人扳谈一番,非常投机,最后司马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该当称作江南第一名流”,自此庞统的申明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司马徽如果至心实意地赞美一小我,他的话跟许劭的月旦评一样有效。
徐庶细细想了一下,神采大变:“董卓曾在西凉顶撞主帅张温,又回绝朝廷任命的少府、并州牧之职,回绝把兵权交给皇甫嵩,并且他领五万乌合从西凉来洛阳,一起上招兵买马,竟然扩大到十万余众,若非心存异志,必不会如此行动,可叹朝廷诸公无可何如之,竟然坐看董卓尾大不掉。董卓既然心存异志,必然不甘屈就于袁隗、袁绍等人,袁氏兵力不敷,在洛阳无可何如董卓,便会出京来汇合关东诸侯,关东诸郡县多有袁氏的弟子故吏,袁绍若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到时候董卓与袁绍必有一战,而烽火不免就伸展到颍川,如同多年前的黄巾之乱。”
金良微微一笑,轻拍徐庶肩膀:“奉孝自幼丧父,后母对他刻薄,已无亲情,一身轻松。自可顿时与我同归荆州。元直你要经心压服令堂,让她随你一同前去荆州,路上舟车劳累。你要慢行,免得让令堂劳累。等你到了荆州,便开端从全军高低招募虔诚朴直的来自豪门庶族乃至贫贱出身的部属,组建一个名为内部事件管局的机构,简称外务局,专门卖力对内幕报监察。一是监察中心诸公以及他们身后的世家大族,二是监察镇南将军府下辖统统职员。你为外务局都督,同时兼任右智囊祭酒,附属镇南将军府。”
金良有了前次陈宫那边的经验,不肯再信口雌黄地说甚么“把东海和南海变成大汉的内海”,而是想了别的一个答案,一个埋藏在贰内心几十年的答案:“我追慕吕尚太公之丰功伟绩,愿上扶社稷,攘除鄙弃皇权的奸臣民贼,断根白波贼、黑山贼等黄巾余党,诛灭南匈奴、乌桓、鲜卑、西羌、山越、南蛮等扰我汉地害我汉民之蛮族;下安黎庶,按捺豪强,搀扶豪门,大兴屯田,安抚流民,力图使得大汉治下家家丰衣足食,大家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