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第2页/共3页]
行出十余里路,便进入秦岭山脉西延长段。正值夏季,野花茂草,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青山,越行到山脉深出,越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叉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景。
世人赶了一会儿路,已近中午,日头有些暴虐,不免有些饥乏。姜母怕冲撞到怨灵,不肯到破败的村庄里安息,便找了一个阴凉的林子,泊车憩息。
天下久经战事,乡野苍活泼辄被各路豪强拉丁入伙,或被掠取粮食品资,没了男丁和口粮,剩下的老弱病残又能对峙多久?有门路早已投奔他处,没门路的便只能在原地哀嚎等死。
那守门的兵卒见状口中称罪,又把姜维车驾排在第一的位置。对此,姜维倒未加禁止。两人有一搭没一搭说了半柱香工夫,城楼上传来喊声:“时候已到!”
他这前半句为韩非子所述,用以描述齐桓公匡扶周王的丰功伟绩;后半句援引北宋大儒张横渠名言,因其言简意宏,历代歌颂不衰。他上一世也是深爱之,引为座右铭。此番一并说来,掷地有声,顿让马钧生出有震耳发聩之感。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蜀国基业草创,汉中王也是一代明主,倒也是一个好去处,马钧对此本也不甚顺从,只是此番却要离家千里。前人眷恋故里,讲究叶落归根,他家中虽只薄田数亩,草房一间,十数年来也是挡风挡雨、赖以资养,马钧一时难以弃取,堕入深思。
守门的兵卒当即开了大门,将姜维一行人恭送出去。
马钧已是变了神采。
马钧也叹道:“天下苦战久…久矣,也…也不知何年何月方…方得始终。”
姜维晚间只简朴清算了几件换洗的衣物,想着明日要夙起赶路,便压着心头情感起伏,早早睡去。
马钧心中默念“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蓦地发声笑了起来:
姜维心道:“母亲在这座宅院里糊口了半世,她虽整日催促我快些上路,实在最为不舍之人也是她......也罢,终有一日,我当以另一种身份,带着母亲重回此地。”
杨氏取了干粮净水,分由大师食用。姜母食欲不振,在姜维细细奉侍之下,这才粗粗吃了几口,又喝了好些净水,幽幽道:“眼下生灵涂炭,只盼刘皇叔是一名有道仁君,也好早日结束这般世道。”
饭罢出门,姜维扶着姜母登上马车,却见母亲蓦地立足,望着老宅怔怔堕泪不止。
实在何止天水一地,天下诸侯林立,凡是兵锋所至,乡野官方皆已是十室九空了。
世人各自就位后,姜维骑马,姜文赶车,姜武骑了小黑牵着大黑,一行人即往城南行去。
过了好半晌,马钧方昂首问道:“敢…敢问伯约之志?”
姜维面露不忍,叹道:“昔日魏王讨伐董卓时曾做《蒿里行》,诗云: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应是见了此情此景,本日我心有戚戚然也。”
马钧闻言,胸中巨震。
姜维将本身的甲胄和两把弓,并此前收取的程仪金银铜钱藏于马车内。朝廷固然不由行人照顾刀剑,但似盔甲弓箭这等军国重器却不在其列,眼下尚在城内,人多口杂,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