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1页/共15页]
公公婆婆谈笑着去房间睡觉了,莹莹也回到本身的房间,百感交集。
邻近中午,江城的花圃路美食一条街上买卖昌隆,莹莹带领大师走进一家装修别有风味的店面,吃得津津有味。
“莹莹,你晚餐有没有吃饱,另有点包好的小馄饨,我去热一下。”婆婆站起来,体贴肠问。
庙头村位于平望镇西,东邻雪落漾,南依塘堂大运河,西接震泽镇同心村,北靠长漾。三面环水,环境美好,风景诱人。31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发财,村上有公交车站,村民们感受出行非常便利,很多的村民挑选绿色公交,低碳出行。庙头村由原玉堂村、庙头村归并而成,现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漫衍16个天然村庄,31个村民小组,总计九百多户。全村现有水稻面积2966亩,水产养殖面积1400亩,蔬果1000亩,桑园1000亩,设施农业1000亩。庙头村各项扶植蒸蒸日上,农、副、工三业调和生长,新乡村扶植日新月异。农副业方面,省级高效农业树模园,省级长漾生态科技(养殖)树模园等项目接踵完工,使庙头村的财产布局调剂获得质的超越。
终究睡下了,青青胖嘟嘟的泛着红晕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闭上了双眼,进入了梦境。
来到床沿,俯身看着青青的睡容,敬爱的小青青,娘舅真想亲一下你的脸。
“未几未几,篮子里的菜都是农庄里没有的,莹莹,你叫林大夫和青青回家吃早餐,返来时从农庄里多摘点菜带来哦。”
大师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边上有淡粉色的忽地笑和花瓣上闪着荧紫光的幻景花,看姑苏河上有翠鸟滑翔过水面,听鸟儿低唱,虫儿低鸣,一行人都不肯分开了。
“哇,太美了!”坐在晶晶边上的一名身穿旗袍的年青女子情不自禁地轻呼出声。
阿强哥和晶晶异口同声地说好。
这条古纤道,年逾古稀的公公不知走过了多少遍。公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曾拉过10年纤,对江城运河古纤道更是有着不普通的特别感情。刚开端拉纤时的公公才二十岁,和村上的年青人一起常为出产队运送肥料和草料,偶然候还要送农产品到江城、姑苏发卖。当时候前提差,运输东西普通是载重量2至4吨的手摇木船,逆流行驶,常常要靠拉纤才气进步。公公清楚记得,当时队里每条船配4名社员,2人摇橹,2人拉纤。从村里到江城30千米水路,要8个小时摆布才气达到;到姑苏胥门40多千米水路时候更长,凌晨解缆,入夜才气泊岸。纤绳长约五六十米,拉的时候躬着上身,身材倾斜幅度很大,累得浑身冒汗。天热的时候,常常是赤膊上阵。从村里到江城,部分纤道是泥路,下雨天很难走,但古纤道段铺着石板,就不一样,非常好走。颠末桥梁时,有的桥洞下也有纤道,能够直接走畴昔。但有的桥没有,就只能跳下水,蹚畴昔,再登陆拉;或者先上船,等船过了桥洞再拉。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出产队买了挂机船,公公才结束了拉纤的事情。做了十年纤夫的公公在班驳的古纤道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现在肩膀上还留着拉纤的印痕。公公用辛辛苦苦拉纤挣得的钱养家糊口,扶养林枫读书,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难怪的,现在全部姑苏也只要我们这儿农创村有啊!”绿宝园农庄主带着高傲浑厚地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