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农事院使[第2页/共2页]
说到这里,朱大明又说道:“徐爱卿既然以为培养良种相称首要,朕想,不如就在京畿周边的通州,开设一个稼穑院,专门安设这几年来跟从爱卿在天津实验的人才,同时招募更多的人手,在为朝廷培养良种的同时,担起推行土豆、玉米和地瓜莳植的职责。
见完天子的第二天,徐光启与内阁阁臣以及礼部的官员们见了个面,然后就在司礼监秉笔寺人的伴随下,到了顺天府衙,与新任顺天府尹杨鹤见了面。
现在,只要这几样细粮的莳植面积上了范围,汗青上的饥荒题目就能渐渐处理掉,短期间内起码也能大大减缓饥荒带来的那些严峻社会题目。
徐光启最后拿出来的番薯,就是后代的地瓜,南边也叫红薯。这个东西也是产量超大的作物。
徐光启听了天子的设法,当即领旨谢恩,这也是他多年的胡想,现在天子给了发挥平生抱负的广漠舞台,另有甚么来由不极力而为呢。
看完土豆和番薯,正自镇静的朱大明很快就又瞥见王承恩递过来一样东西,还没拿到手就认出来了,恰是玉米。
想到这些,朱大明对徐光启说道:“徐爱卿献上这三样作物,在朕看来,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筹算在天下推行莳植,凡是山地、坡地、旱地、盐碱地,皆可莳植这三样作物。此后吏部考评提拔官员,也要把这三样高产农作物的莳植面积,作为一项内容。”
这个年代没有后代常见的化肥,产量能够没有那么高,但是即便没有化肥,照比这个期间的小米和小麦来讲,产量也是高了不晓得多少倍。
李时珍在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了玉米的记录,但是直到乾隆期间,玉米在中国的莳植都还比较希少,一向作为御用之物,并未在天下范围内提高耕耘。
看了徐光启带来的东西,朱大明非常欢畅,这也是他来到大明今后最欢畅的一次了。
幸亏徐光启也有一群跟随者和助手要安排,此中也有很多优良的农业专家,比如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孙子徐尔默等,在搞八股文上都不可,厥后走的都是杂学的门路,作为徐光启的助手,在算学、物理以及农学上,也算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现在这些从天津带来的人,也都被安排在了通州的稼穑院,算是有了个不错的归宿。
至于执掌稼穑院的人选,目前只能是徐光启来亲身兼任了。
据史乘记录,早在1531年的时候,玉米就已经传入了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