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第 89 章[第1页/共3页]
玉泉玉腰和杜夫人的贴身婢女将家中仆妇缝制好的衣物抱了出来,个子高些的孩子们已经领着弟弟mm们出来搬东西了,除了衣裳,她们这返来,还带了些米粮和腌肉,沉甸甸的,装了好几箩筐。
不到半个月的工夫,慈幼院的粮仓就被塞得满满的。再有商户要捐款赠物,慈幼院便不再收了。赋税再多,总有效完的一天,金山银山,也挡不住光出不进。
商户们拍着胸脯包管要捐,官府天然也不会让他们白捐,长生碑上的名姓越刻越多,虽说非论多少贵贱,只要捐了东西,便能在长生碑上留个名。但一样是留名,背面还会添上捐了何物,这些商户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哪肯在这类事上落了下风,都是几十袋子米粮、几十匹麻布的捐。
世人正猎奇看着,就见壮汉们将石板安设在围墙上,然后就轮到那石工上场了。只见他手如捣蒜,一手固执铁锤,一手固执铁锹,边锤手边挪,石板最上方很快呈现了几个大字。他没做停顿,在那大字上面,又添了一行蝇头小字,笔迹板正,正正方方。
南郊的慈幼院是一对老伉俪在卖力,常日里照顾孩子, 卖力一日三餐。伉俪俩都是贫民家出身的, 膝下无女无子的, 是以对孩子们很上心。
覃九寒搁动手中的帐本,从房内迈步出来,他本日穿了件竹青色的常服,不似平常那般官威实足,反而像个温润的墨客。他走到那奶声奶气拉着蓁蓁袖子扣问的男娃娃身边,道,“那不是画画。今后跟着先生学问字就晓得了。”说着,他指了指那石碑,缓缓念叨,“盂县慈幼院长生碑,立于梁朝十三年十月二十,凡捐赠衣物财帛者,皆可在此碑留名,以兹鼓励。”
几个妇人一揣摩,便赶快回屋子揣了几件旧衣出来,叠的整齐,洗的也很洁净,领头的妇人上来道,“大人,民妇们家中另有几件旧衣,不求长生碑上留名,只愿这慈幼院长悠长久开下去。”
眼看着外头人越来越多,院子里有些拥堵,覃九寒便携蓁蓁进了慈幼院的屋子,杜夫人也跟着进了门,笑呵呵道,“盂县虽穷,但百姓却都是古道热肠的人。这回多亏县令夫人您出主张了!”
蔡老婆子急仓促上来,收下那几件衣裳,那石工也立即执笔在石碑上写下几位妇人的名字,其他张望的人全都一窝蜂围了上来,捧着东西就要往蔡老婆子手里放。老婆婆笑得合不拢嘴玉腰她们几个也忙上去帮手。
慈幼院的事一经传了出去,就有好些商户寻上门了,都拍着胸脯说,早就想为盂县出一份力,可惜畴前一向不得其法,无处作为,现在这慈幼院有需求,他们做商户的,天然义不容辞,捐粮赠物的不在话下。
有了豪情,才会真正对盂县上心。这不上心和上心,不同可就大了。思及这位不苟谈笑的县令对老婆悉心庇护的模样,杜夫人更是果断了本身的设法!这县令大人不好奉迎拉拢,但对自家夫人但是没话说。
只不过做了学徒,虽说有了一技之长,但到底是入了商籍,今后就不能科举。但对于这些慈幼院的孩子们来讲,科举是压根不敢想的事,年长些的都主动提出要去做学徒,说是要赢利给院里头的弟弟mm们读书。
自从慈幼院不肯收钱物以后,大大小小的商户们都有钱没处使了。盂县穷是穷,但也只是浅显老百姓穷,那些敢出盂县做买卖的商户,手里头倒是很充盈。再加上时下的人讲究身后名,很多商户本身捐了不说,还要以家中白叟季子的名义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