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轩然大波[第2页/共2页]
并且河东路本就与西夏、辽国交界,如果激起了民变,引来敌国的觊觎入侵,那又该当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王安石心头拔凉拔凉的,也悄悄悔怨前几日没有当真思虑折昭两人在奏书中所提的借债之事,才使得变成了如许的大祸。
王安石此话有理有据,亦是顾忌到了两边,不但是天子陈宏,就连韩琦、杨文广、谢君豪、陈轩四人,也是点头称是。
童州与折昭筹办在官方借债的事情他是晓得的,但是以他本来的猜想,折昭童州两人也最多是找几个大商,借上几万两银子应急罢了。
王安石持续言道:“以老臣之间,当当即叫停河东路大肆借债之举,朝廷调派得力要员前去河东路调查此事,待到环境统统清楚了然以后,朝廷再作决计,方为上策。”
听罢御史禀告,起首感遭到懵逼的是尚书令王安石。
但是环境也并非是一边倒。
虽则如此,齐王在朝廷上还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更有传闻谢太后曾在当今官家即位时,让官家立下誓词,要他龙驭弃世以后将皇位传给齐王,故此齐王一向权力甚大,更权兼洛阳府尹。
大佑七年正月初七。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来自河东的几封弹劾奏折却将朝廷可贵的安静搅得是无影无形。
明天是新年应卯第一天,并且尚在过年当中,前去朝参的文武百官本应当是和敦睦睦,满脸喜庆的,即便是冲突重重,对峙锋利的变法派和保守派,也不会在这个日子上大起兵戈,从而激起冲突。
但是王安石做梦没想到折昭等人的动静竟然如此之大,借债工具包括了河东道统统的百姓,只如果白银黄金,就没有他们不敢借的。
就连向来长于与王安石抬杠的司马光,此次也是闭口不言,默许同意。
这位齐王殿下乃是太宗天子与谢太后的季子,颇得两民气疼,当年若非太宗天子盛年驾崩,齐王年纪太小,说不定担当大统的就非是当今官家而是齐王陈轩了。
要晓得大齐建国以来,最好的年景是大佑五年,也就是前年,朝廷府库撤除需求的开消后,净支出是五千五百万两,当然这并非全都是银子,而是有着粮秣布帛玉器等等东西在内里。
弹劾御史字正腔圆的答复道:“据不完整统计,振武军共向官方借债两百四十万两,河东路经略府借债六十万两,加起来足足有三百万两之数。”
当朝计相名为韩琦,乃是一名不成多得的财务人才,十余年来将大齐财务打理的是井井有条有条,颇得谢太后以及当今官家的信赖。
话音落点,众大臣十足惊奇咋舌,而端坐在龙椅上的天子陈宏,以及藏身帷幕入耳政的谢太后,也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气。
三司使乃是朝廷最高财务衙门,掌管盐铁﹑户部﹑度支事件,最高长官称为计相,亦是宰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