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1页/共2页]
“好的。奴婢这就去。”春杏应道。
没来之前妙婵还觉得会看到一群人密密麻麻地里三层外三层
“嗯,好,那我们就出去吧。”妙婵点点头,系上春杏送过来的披风,拿着暖炉,出了门。
“少夫人,您真的要去粥棚吗?”明天轮到李妙婵当值了。一大早妙婵就将卖力粥棚的管事叫了来,细细地问了一遍,又叮嘱了几句。春杏还觉得世子夫人就不会体贴施粥的事儿了呢,二房的二夫人、三夫人都是如许做的。谁晓得没多久,世子夫人就说要去粥棚看看。这大寒天的,固然有暖炉,但也是冻得人直缩脖子。
很快,春杏就端来了一碗粥,还不错,固然不是稠得能立筷子,但也不算是清得见底。再抿一口,嗯,是本年刚下的新粮,味道还不错,里头还添了盐,想的殷勤。
外头雪花飘舞,马车里却暖和如春。马车房的下人们一听到主子要用车,早就将马车筹办得妥妥铛铛了。丰富的羊毛地毯,炭火正旺的暖炉,裘衣筹办的是样样齐备,为怕主子们路上饥饿,还特地在暗格里备上了点心和温水。
而对于浅显百姓而言,雪并不是一件功德,固然古语有“瑞雪兆丰年”一说,可下雪就意味着酷寒,也意味着温饱交煎。不管是承平乱世,还是烽火年代,蓝天下总也少不了温饱交煎的百姓,洛阳城也少不了无片瓦遮头的百姓。每当这时,城里的富户、官家需求于城内开设粥棚,施粥送衣。镇国公府也不例外。本大哥祖宗早早地发下话来,这件事情由三代的媳妇、蜜斯们措置。
围着疯抢。到了今后才发明本身有些想当然了。肖家的粥棚前,来领粥的人次序井然,身上的衣物固然薄弱,倒也没有肮肮脏脏、破褴褛烂的百姓。来领粥的人也不是很多,大抵百八十人罢了。想想也是,这几年建安帝轻徭薄赋,疗摄生息,百姓虽说不上安居乐业,也还是能活下去的。
西市居住的大多是布衣以及流浪汉,这些人都少不了缺衣少食的,天然就是重点布施工具。诸位世家开的粥棚也在这里。
当洛阳城天空飘起第一朵雪花的时候,就意味着夏季真的已经将近结束了,同时也意味着年关也将到了。
。说这大户人家施粥里头有很多门道。甚么施粥的米是陈米呀,还是喂牲口的米呀,这粥熬得要稠还是要稀,这里头的门道可大着呢。她早就想找个机遇晤识见地一下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又怎能放过,何况还能够光亮正大地出城呢。这镇国公府固然宽广,但呆了几个月妙婵也有些腻了。
对于文人骚人而言,雪花与梅花老是连累在一起的,仿佛看到雪花,就能想起梅花。二者都是纯洁的意味。甚么“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驿外断桥边,孤单开无主。已是傍晚单独愁,更著风和雨。偶然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寥完工泥碾作尘,只要香仍旧。”、“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轻易莫培植。”之类的诗文那是比比皆是。
荆江留滞最久,故交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