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要在黎明前被冻死了(1)[第3页/共5页]
30岁以后的我,开端连续走了很多校园。从刚开端面对门路课堂的300人,到陈述厅的1000人,到大会堂的3000人,到大操场的10000人……我从当众发言会激发肠痉挛的孬种,变成了被无数人打磨以后一人独说两个小时也不会停顿的话痨。
一
全班不到二十位男同窗,五十多位女同窗,举杯许下的信誉。“不管身在何方,不管是否结婚生子,不管过得光鲜或瘠薄,十年后,我们再聚。”动人的承诺还来不及咀嚼和回味,就被其他班级哗啦啦的敬酒给冲毁了,连着酒气熏天的豪言壮语,温婉潮湿的临别赠言,在人群的喧哗中,在天气垂垂发白的岳麓山下,一一沉于此岸。
对于绝大多数北漂的人而言,北京,仅仅是一个梦。我拼劲入眠,融入环境,只但愿本身复苏时,它是个值得称道的好梦罢了。只是,刚到北京的日子,夜晚常常做恶梦。
这些年,在出差旅途中、在他乡与旧友和老同窗的相遇,三杯两盏淡酒碰撞出来的火光,放射性地将我们的心投影在墙面上。你会发明,再倔强的表面之下,都有一根针立在那儿——“不管身在何方,不管是否结婚生子,不管过得光鲜或瘠薄,十年后,我们再聚。”
大学我听的第一首吉他曲,也叫“芳华”,也是他弹的。明天他弹了一首《米店》。“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边。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你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运气,在寻觅你本身的香。窗外的人们仓促忙忙,把目光丢在潮湿的路上。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光阴就变成了烟。”如果一小我只能满身心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芳华。纵使芳华留不住,但伴跟着芳华发展出来的回想,划过皮肤的温度,对将来号令的分贝,我们曾珍惜相互的那些感情,都是能用笔墨、图片和音乐记录下来的。
底下谨慎翼翼、持重崇高的氛围,俄然变成了哄堂大笑。女同窗在底下说:“主如果你们男生都来了。”哈哈哈,哈哈哈。笑完了,又堕入了僵局。我手头有一份流程,但我不想按流程主持,这并不是一次需求按流程完成的集会,有人从加拿大返来,有人从北上广返来,有人从外省赶来,我们只是想坐在一起,随便说甚么都好。郭青年不知从哪儿拿出了一把吉他,他用仍然不标准的湖南洞口浅显话说:“我来给大师弹一首歌吧。”他站起来,找了课堂第三排的坐位,选了一个很帅的姿式,开端弹唱。
这个商定是十年前许下的。2003年毕业会餐。
这一次十年重聚的班会,由班长主持。九点,站在当年上课的二楼213课堂,阳光灌满了课堂的四分之一,讲台下坐着同窗和教员,感慨万千,我张了几次嘴,都不晓得第一句话到底该说甚么才好,甚么才对。
做文娱能算是一种抱负吗?我不止一时感觉本身过得寒微。面对朋友、家人的不睬解,我只能咬牙挺住。直到有一天,我俄然想明白这些质疑的本意——你如何才气向外界传达你存在的意义?
我不晓得如何答复这个题目,我从中文系毕业,十年投身于此,也曾刻苦也曾冒死,面对那些双眼灼灼、抱负累累的同窗们,我竟然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