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变局(二)[第1页/共2页]
南明诸臣收到动静,喝彩雀跃,永历帝喜极而泣,本欲再度西奔的他,停下脚步,在安龙府停止大祭,太祖太宗庇护,大明天命未失。
江西,广东,广西一夜变色,独留福建一省,在四周包抄中瑟瑟颤栗,此时的张存仁被这风云变幻的局势惊的目瞪口呆,活了大半辈子也没见过这么离谱的事。
而在福建外海上,正在筹办围攻台湾的郑胜利也是被这些动静砸的心神不定,先是江西,又是广东,纷繁举起反旗,重归大明,而福建的张存仁固然没有明白的说归顺大明,可也是令全省焚毁大清旗号,剪掉辫子,树起周军大旗。
随后郑胜利亲率由四百余艘战舰,三万郑军,从金门起航,踏上了光复台湾的征程。
现在李成栋,金声恒二人也在名义上尊奉永历,福建若再归永历,其势大成,恐怕孟浚此人也接受不住压力,如果孟周也奉永历,那说不定真的要构成南北朝了,大清建国时恰是军势最强之时,如果这时候没法安定天下,那恐怕再无机遇。
马成龙点点头附和的说道:“不错,明廷这些官员个个勾心斗角,周王屡战屡胜,现在已占有江南浙江之地,更不消说南京都被周王霸占,以末将观之,明廷已经积重难返,清朝入关也是不会悠长的,现在天下有天命在身者,只要周王了!”
郑胜利听到李成栋金声恒归正的动静后,脸上暴露庞大的神情,喃喃低语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胡说,甚么封侯,总督大人将来必定封公,世袭罔替的那种!”马成龙闻言驳道,随后又笑容盈盈的看着张存仁。
张存仁无法的说道:“李成栋,金声恒这等叛贼降明,若吾也降明,如东施效颦,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更何况周王克南都,斩多罗郡王,其势之强,天下谛视,以本督观之,周王有承天命之相!”
便是张煌言也劝说他停止这一打算,称“戋戋台湾,何预于神州赤县?而暴师半载,使懦夫涂肝脑于火轮,老将碎肢体于沙,生既非智,死亦非忠。”这些都给郑胜利带来了沉重压力。在深思好久后,郑胜利终究还是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台湾,用台湾之地,安设军民,大陆之局势随时有变,而有了台湾,郑家就有了后退之余地。
而张存仁安插好归周的筹办后,命亲信照顾密信,悄悄返回北京,将本身的无法和降周的战略奉告摄政王。
因而,郑胜利在张存仁鼓吹降周的次日,正式宣布打击台湾之令:“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故乡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鳞集,近为红夷占有,城中蛮夷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觉得底子之地,安设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
福建相邻之浙江,江西,广东,皆是仇敌,而在海上,郑家也在虎视眈眈,张存仁与北京朝廷的联络已经完整断绝,不管水路,还是陆路,张存仁部下李绣,马成龙六神无主,惶惑不安,就连张存仁亲信都如此手足无措,更遑论闽地士绅,串连之行动不堪列举,全省暗潮涌动,就连浅显百姓都已经发觉出不安的气味,更不消说张存仁这个总督了。
在局势更加危急时,张存仁当机立断,命部下归正归周,李绣迷惑的问道:“总督大人,现在大明势头正猛,为何不降明,反而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