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闽地风起(二)[第2页/共2页]
那是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距今不过两三年的光阴,却仿佛隔世般,郑森被父亲郑芝龙送往南京肄业,进入南京国子监,郑芝龙为儿子礼聘西席,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郑胜利儿时名福松,钱谦益即给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肃,丛众富强之意。钱谦益为了鼓励郑森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跟着越来越多的坏动静传至延平隆武处帝处,隆武帝夙夜忧叹,虽名义上御驾亲征,可侍从之众不过两千余人,无钱无粮,如何能阻博洛,身边李元胤现在劝道:“陛下,此地不宜久留,当离开郑氏桎梏,江西亦不成往,唯有入广东,方有一线朝气”
而跟着天子筹办撤离延平,城中百姓皆是心中戚戚,更有甚者,拦住天子仪驾,抽泣道:“鞑军将至,天子欲弃百姓呼”
隆武闻言,点头道:“今首辅募集义军,以抗虏军,值此机会,朕怎能仓促而退呢”
此时的朱胜利年不过二三,恰是风华正茂,斗志昂扬的年纪,他对隆武帝的隆宠深为戴德,朱胜利心中极不甘心父亲弃天子而降清,何如父亲并不肯意信赖他的话,此时朱胜利心中只要一个设法,但愿天子能早些撤离延平,福建没但愿了,如果天子撤往广东,另有可为。
那名侍卫被吓得神采惨白,浑身颤栗,结结巴巴地解释道:“公……公子息怒,部属的只是受命行事,实在不敢违背老爷的号令,府中正在清算行囊,筹办撤往安平老宅,是老爷的号令,请公子莫要难堪部属”说罢,他偷偷抬眼瞄了一眼郑森,眼神中充满了害怕和无法。
半晌后,陈永华劝道:“陛下,此处已至危地,不成久留,銮驾可巡广东,以图后效”
福京,日头西斜,郑家府邸。
有些人紧咬嘴唇,强忍着不让本身哭出声,有些人则双手抱胸,身材微微颤抖着。但是,更多的人只是悄悄的任凭泪水恍惚了双眼。
隆武帝闻言泪洒衣衿,半晌不能言,而李元胤随即上前,推开拦路之百姓,怒道:“今鞑军将至,天子身侧无雄师随护,如有失,天崩也,汝等欲坏天下事吗?”
平心而论当明天子,广开言路,谦虚纳谏,奖惩清楚,爱民如子,从行动上而言是个好天子,有抱负心的天子,可无法缺点太多,特别是在乱世当中,名分,军事,财务上的这些缺点都是致命的,名份隆武帝疏宗即位,各地重臣面服心不平,军事隆武帝几近没有军事力量可言,财务亦然,在福京时,吃穿用度皆是受郑氏所控,这些缺点导致其空有一番抱负,却回天有力。
而于收到朱胜利手札之时,隆武帝不由沉叹一声,继而望向陈永华,缓言曰:“朕即位以来,未兴土木之役,亦未沉沦于豪华淫逸,凡事皆以简朴为好,心系光复两京之重担,国公何故离我而去?”
而弘光政权毁灭后,郑森随即逃离南京,回到福州,当时郑芝龙手握重兵,在弘光帝被俘后,当既拥立隆武帝,而隆武帝即位后,首要军事力量皆是郑家为主,形同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