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蒙古诸部[第2页/共2页]
大兴军在辽东最大的威胁就是沈阳以北的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这一带原属大明“扶余卫”统领,明中叶期间二十万蒙古部众浩浩南迁,斥地嫩江流域的广漠牧场。历经一百多年的生息繁衍,逐步强大,成为漠南蒙古诸部中的一支刁悍部落——科尔沁。
至于漠南及西北蒙古诸部,自有李明礼新建的第十一军和郝浴的事情队来对于。
“至于管理凹地的事情,能够采取‘以工代税’的体例,等改革成良田以后,参与管理的百姓享有优先租赁这些良田耕作的权力……总之,体例多得很,要看你们有没有用心去做事!”
“陛下,此事确切大利国度!”刘玄初很快看完了这份打算,“搞卫生除四害能够防备瘟疫疾病,特别是凹地改进田之策大有可为。”
本年鞑子在朝鲜全军淹没以后,科尔沁部的王公贵族们也息了那点幸运心机,但科尔沁各部从下到下都更加忐忑不安。
很明显,两条路都有风险,是以科尔沁内部已经开端呈现了分化,与满清爱新氏联婚的博尔济吉特氏为首的“亲清派”主张北迁,因为他们感觉大兴军不会放过他们,但也有很多人则以为应当向大兴军投诚,因为往北去能够会使全部部落完整毁灭。
现在辽东大要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这类局面必定持续不了多久。李元利不筹算这个时候对于他们,要逃的追不上,愿降的也不好措置。
“你说错了!这不但不会失民气,反而是得民气之举。”李元利正色道:“除四害、搞卫生,从小处看,能够改良居住环境,令人居住起来更加温馨,从大处看,能够减少疾病和瘟疫发作,不管如何看,这都是对老百姓非常无益的事情。”
满清兼并科尔沁部后,将这一块处所改名为哲里木盟,辖四部十旗,由蒙古王公贵族别离统领。
这个工程非常庞大,但因原始丛林中的瘴气对老百姓的糊口影响并不大,以是砍木打算也不急于一时。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要两条路,一是向大兴军投顺,如许做也有几分风险,特别是满清爱新氏的姻亲们更是激烈反对。
不得不说,李元利采取的这类体例在这个期间还真是具有无与伦比的能力,那些一无统统受尽王公贵族们凌辱压迫的牧民们,在明白了大兴军的强大和中原朝廷对老百姓的宠遇以后,都义无反顾地插手了大兴军。
二是搞水利、改凹地。封闭的凹地是最轻易产生瘴气的处所,但如果给凹地开出排水口,使积水活动起来,再修堤坝,建渠道,用引来的死水灌溉,就能将产生瘴气的凹地变成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