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脸皮越来越厚[第2页/共2页]
如许的东西,根基上也是给各地官员看的,再不济也得是那些文明不错的读书人。
关于朱元璋的事迹,史乘上实在都有记录,只是言辞晦涩,普通人哪儿能晓得?
可惜,他的好表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有人给了他狠狠一耳光。
徐增寿的这个杂质,就在史乘记录的内容上,增加了非常多的传奇色采。
粗心就是,我这期写你,不过你也晓得你的经历不太光彩,我又不成能胡编乱造,以是,你要不要想想体例给本身镀个金?
这第一期的《豪杰》,写的是朱元璋的故事。
李景隆当然想给本身镀金了,如果让徐增寿把他打败仗的丑事全写出去,他还要不要做人了?
战役形成了很多伤兵,这些伤兵就算活下来也没体例持续从戎吃皇粮,只能回家吃本身。
谁不晓得李景隆是朱允炆认命的?他输得那么丢脸是谁的原因?还不是朱允炆识人不清?
因为某些启事,徐增寿是不敢写朱允炆的,写了他绝对要犯朱棣的忌讳,说不定还要给他惹来杀身之祸。
毕竟,他们可没胆量造朱棣的反,朱棣也不是弱不由风的朱允炆,能够任由他们闹腾。
正所谓功高盖主,如果然把谁捧得太高,那才是在害他!
这么做,不是用心黑他们,反而是一种另类的庇护。
因而他把徐增寿叫到面前狠狠嘉奖了一番,话里话外都透出一个意义——干得标致,再接再厉,朕看好你!
以是《豪杰》出售后,榜上驰名的将领们不但没感觉徐增寿讨厌,还感觉他此人如何看如何扎眼。
这当然没有题目。
朱棣一看内里把他老子写得神乎其神,他的出世更是充满了玄幻色采,看向徐增寿的目光就更加对劲了。
朱棣是个老江湖,造反之初他就已经明白了节制言论的首要性,何况是现在?
再今后写到名将的时候,为了不犯朱棣的忌讳,也为了不让他们被朱棣顾忌,徐增寿就让人写得保守多了。
以是他立即跟徐增寿约稿,第一版写了他老子,第二版必须写他!
徐增寿还特别奸刁的,在正式出售这一期之前偷偷联络了李景隆,跟他通了通气。
徐增寿就是让李景隆给慈悲基金会捐款,并且让他指明是捐给退役伤兵和灭亡将士家眷的抚恤金。
可就算晓得又如何?朱棣已经当了天子,他们就算再看不扎眼朱棣的不要脸,也只能冷静忍了。
而《豪杰》第一版刊印之前,徐增寿也是找了朱棣过目标。
为了奉迎朱棣这个姐夫,这一期固然主写朱元璋,但是专门提到了朱棣,还给了很多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