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妙手偶抄】[第2页/共3页]
王渊拱手道:“刚满十四岁。”
宋炫属于贵阳才子们的头头,此处才子专指吟诗作赋,与科举文章毫无干系。他的诗才确切优良,并且常常停止诗会,在坐文士并非全因宋氏而拍马屁。
顺带的,王渊还把在场文士都夸了一遍。
四座皆惊。
王阳明品了一下,浅笑道:“你这诗口气太大,怕是不好扫尾啊。”
宋炫点头苦笑:“贼寇攻城略地,哪另有表情作诗?倒是客岁孟夏,吾携孺子游涣矶,偶得绝句二首。”
一刻钟以后,十多篇诗作摆在案头,请王阳明来品鉴凹凸。
固然一贯不说刻薄话,但现在瞻仰高楼,王阳明还是不由调侃:“叛军未除,竟还想着无边风月,清风明月怕也惭愧难当。”
“啊?”沈复璁愣了愣,觉得王渊把第一句作出来了,赞成道,“不错。”
王阳明顺手抽出一篇,是越家某文士写的:“习习东风渐,苍苍竹色新。伏波千里碧,高低满楼春。”
“既如此,”王阳明坏笑道,“你来帮为师作诗一首,点评明天的诗会。”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宋炫固然没有亲身教过王渊,但好歹是他宋氏族学出来的。在接管恭维的同时,也不吝提携,笑问道:“王渊,我记得你春秋不大吧?”
“此议甚佳。”众皆称善。
“那恰好。”王渊敏捷把郑板桥的诗抄下来完事儿。
就连王阳明,神采都有些惊奇。
在坐文士估计早有筹办,一个个假装思考,下笔时又干脆利落。贵阳四周皆为竹海,他们最不缺的便是咏竹之诗,直接把旧作写出来便可。
王渊装模作样品诗,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俄然,他对沈师爷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明天这场诗会就很扯淡!
那是一块天然的河中矶石,到万积年间,贵州巡抚依托矶石垒筑高台,又在高台上建楼。矶石改名鳌头矶,取独占鳌头之意;高楼名为甲秀楼,取科甲挺拔之意。
通过对二人的摸索,王渊总算松了一口气,看来这首诗还没问世。他当即挥毫洒墨,将全诗抄在纸上,同时警告本身今后不能再装逼。
宋炫哈哈大笑:“好个偶得,一下子就偶得两首。”
宋炫此人爱诗成痴,见到两首好诗还不过瘾,说道:“王渊,不若以孟夏为题,你再作一首如何?”
两首诗很快在席间传阅,不时响起喝采喝采声。
“诸位,”席书举杯说道,“虽是孟夏,但这贵阳风景,如同中原之仲春。本日钝窝先生(宋炫称呼)做宴,聘请郡中饱学之士,实乃贵州文坛之一大盛事。在此,祝我大明国运昌隆,祝当今圣君龙体安康,也祝官军早日击破贼寇。请满饮此杯!阳明先生身材欠佳,能够茶代酒。”
作你妹的诗啊,还要用诗点评诗会!
另有一首为:“风满帘笼月满楼,无边风月入怀幽。九天仙籁清听耳,万里蟾光豁望眸。琴韵乍来松影动,窗纱先透桂英稠。几次珍玩浑无穷,十二阑干独倚週。”
沈复璁笑道:“临时改名字也来不及啊。”
宋氏当然不肯落入下风,便奉求席书和沈师爷,聘请王阳明来北衙插手诗会,趁便在宋氏族学给后辈们讲课。
王阳明也不拆穿,在赞成的同时,又带着笑意看向作者,把那人看得心虚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