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人物卡[第1页/共12页]
谏主安民斗智鸿门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两边久战不决。楚军极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垂垂难撑危急。汉王刘邦大为焦心,扣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郦食其献计道:“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厥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厥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含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他未被受封的人则群情纷繁,争功不休。
刘邦雄师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仙颜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使很多人忘乎以是,昏昏然,觉得能够尽享天下了。连刘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宫里的统统倾倒,想留居宫中,安享繁华。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大族翁”。但是,刘邦底子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头时候,张良向刘邦阐发短长,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以是您才气颠覆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肃除了祸害,就应当布衣素食,以示俭仆。现在雄师刚人秦地,您就沉湎在吃苦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告顺耳利于行,愿沛公服从樊哙等人的话
刘邦采取张良的建议,采纳的这一系列安民办法,争得了民气,为他今后运营关中,并以此为按照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杰出的政治根本。
早鄙人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此项梁一口答允。因而,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称于丞相)。张良“复韩”的目标终究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此竭尽尽力搀扶韩王成,挥师光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土地),游兵于颍川四周,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初创大局面。这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商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能够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筹算从武关进入关中。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汇合了。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玄月,军队到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恪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筹算绕过宛城持续西进。张良以为不当,劝道:“您固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起上秦兵还很多,并且都扼据着险要的阵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前面追杀过来,当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伤害了。”刘邦采取了他的建议,当即改换旗号,率兵乘夜间抄巷子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取了陈恢的定见,以攻心之术,招安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消弭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别的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繁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他先是安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有了齐国的故地,欲自主为齐王,令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猾多变,几次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答应我为假(代理)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