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审应览第六(1)[第1页/共4页]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成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成以浮名为也,必有实在。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以是不成也。”今有人於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魏昭王问於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但是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圣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成胜数。以非为是,所觉得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成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鼓噪。子产患之,於是杀邓析而戮之,民气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当代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以是欲治而愈乱也。
一曰:人主出声应容,不成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实在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
二曰:人主之言,不成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惊骇,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作者:吕不韦
齐有事人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交於途,故交曰:“固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觉得利也。死倒霉,故不死。”故交曰:“子尚能够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能够见人乎?”是者数传。不死於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成服,辞之不敷以断事也明矣。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成知,其与桥言无择。
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睹而道存矣,不成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贤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审应
三曰:贤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摆布尽蜻也,整天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闻蜻皆从女居,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
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觉得民也。其自藏之与在於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於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於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