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势[第2页/共5页]
说到这里,李昉笑起来:“苻秦的前车之鉴,国朝可不能重蹈复辙。”
并用心把本族贵族外放处所,名为镇守要地,实在就是制止这帮贵族堆积都城搞事。
皇太子是储君,靠的是大义名分而不是立军功来即位。
又行科举,拉拢庶族民气。
但是,由皇太子挂帅伐周,是不成行的。
被俘的周国益州总管、赵国公宇文招,已经到达开封,楚国赐与这位阶下囚非常面子的报酬:皇太子李昉亲身到城门驱逐宇文招。
这些养尊处优的“皇二代”,将来能守住江山么?
以是李笠感觉,本年若真是粮食歉收,那大不了再等一年。
以是,楚国建国以来,不竭软硬兼施,来赛过、拉拢民气。
若新君的“势”不可,压不住建国勋臣及其派系,如何办?
这些好处群体或“山头”,现在看起来诚恳,不过是楚国如日中天,局势已成。
看天用饭的年代,存粮数量多少,决定了很多事情,粮食不敷,朝廷办起事来就会束手束脚,因为要备粮以防万一(救荒)。
统统看来,都很顺利,但全都建立在建国天子的“势”之上,那就是常胜不败,嫡派军队气力微弱。
通过不竭地战役,获得新的地盘和人丁,来拉拢各派系文武官员。
毕竟,立下如此大功的皇子,名誉必定大涨,实际上会对皇太子的职位构成威胁。
可一旦河淮地区粮食大范围减产...
“他们之于国朝,近似慕容垂、姚苌之于苻秦,若苻秦没有淝水之败,他们就没有反噬的机遇。”
以是,苻坚必须御驾亲征,攻打晋国,保持海内的政治均衡,谁也拦不住。
“若仓促用兵,固然败的能够不大,但兵败的结果,却很大。”
“你有何建议?”李笠问,李旿闻言有些踌躇。
李旿的观点:一,苻坚的根底不稳,乃至被本族(氐族)贵族抵抗。
父亲以微末出身(鱼梁吏),挟常胜不败之师,扫昭雪对者,受梁禅,建国称帝,实在是不受士族待见的。
闹钟俄然响起来,测验时候到。
而那些故梁官员、新朝大臣,要说对楚国的忠心,恐怕没多少,不过是慑于建国天子的“势”罢了。
慕容垂厥后复燕胜利,而苻坚死在姚苌手中,姚苌随后建立另一个秦国,是为“后秦”。
二,因为启事一,苻坚便引入外族降将姚苌(姚苌为羌人)等,亡国宗室(燕国慕容氏),掣肘本族贵族。
他侄子李昕已经做好了交代,从黎阳返回开封。
李笠放下奏章,看着中间伏案疾书的儿子们。
败,名誉大损,职位堪忧,以是不能出征。
将来如有人浑水摸鱼要“复梁”,王琳的能够最大。
这是因为运输过程中粮食的耗损很大,入蜀、入汉中,都是如此,无解。
李昉答复:“如果天子没有才气消化各政治派系,那就不要等闲吃败仗,不然声望大减之际,轻易为人所趁。”
可一旦出了淝水之战的那种大惨败,导致天子直属的军事力量遭到严峻丧失,摆荡国本(李笠建国的本钱是军队),那可就会“民气机变”。
可一旦楚军“不败”的“势”被打断,这些豺狼豺狼就会蠢蠢欲动。
却绝对不能输,只要如许,才气保持楚国(李家)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