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虎韬——思战备工事之虑 (5)[第3页/共4页]
太公答道:“如果碰到这类环境,就应当把我军分为三个部分,并按照实际的地形环境审时度势。详细查明仇敌城外军队地点的位置,以及被我军围困的城池四周的多数会和堡垒的状况,然后专门给被围的仇敌留出一条通道,以勾引城内敌军外逃。此时我军必然要周到防备,不要让仇敌今后通道逃脱。因为被围的仇敌惊骇慌乱,是以突围时不是逃入周边的深山老林,就是想撤往与之相邻的城池奔向其他军队。这时,我军车兵和马队要在远处截断敌军的逃路,不要让任何一个仇敌逃脱。
凡帅师之法,常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仇敌地点。阵势倒霉,则以武卫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全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⑦罪在一人:意指统统的罪过均在敌国君主一人身上,而与浅显百姓无关。
武王问太公曰:“克服深切,略其地,有大城不成下。其别军①守险阻,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②相合,击我表里。全军大乱,高低恐骇。为之何如?”
①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军队。
实在,总结一下,这场战役中,秦军在进入晋国范围内以后放松了警戒,没有采纳甚么防备办法,是以才落入了晋军的骗局,终究导致了全军毁灭的恶果。
此时,晋国的新国君晋襄公为了保护晋国的霸业,就决定趁机打击秦国。因而,他便调集臣下,商定了伏击秦军的地点――崤山。崤山是秦军从晋国来回的时候必然会颠末的处所,并且这里四周峭壁,只要在东、西二崤之间有一条蜿蜒小道。而后,晋国君臣又商定,先不轰动秦军,比及他们攻打完郑国,怠倦回师之时,再策动突袭,将其毁灭。
武王曰:“善哉。”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暗害,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利诱,全军败乱。为之何如?”
太公答道:“应当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跟踪追击仇敌,重视不要进入仇敌设置了埋伏的地区。在进入敌军的伏击圈前,三支军队要同时追上敌军。有的进犯敌军的前后,有的进犯敌军的两翼。每个号令都要清楚明白,使兵士快速向进步攻。如许,仇敌必败无疑。”
武王问:“城内军民没有粮食,城外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果这时仇敌表里暗中相互联络,暗害向外突围,趁着月黑风高夜出城冒死死战,仇敌的车骑如此精锐,有的突击我军内部,有的打击我军核心。我军将士惶恐不安,全军大败混乱。应当如何办?”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鉴戒,阻其外内。中人③绝粮,外不得输,城人④可骇,其将必降。”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全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仇敌别军地点,及其大城别堡⑤,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仇敌惊骇,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觉得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切长驱,仇敌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好人宫室,冢树社丛⑥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⑦。’如此,则天下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