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助孤寡少年明大义 灭蝗虫书生有妙招[第3页/共5页]
合法他们沉醉在胜利高兴中时,俄然听到一阵狠恶的打斗声,循声看去,本来是仁忠、仁孝兄弟俩各操蝻拍相互对打,四周捕虫的人们也纷繁赶来围观安慰,很快聚了一大堆人。
工夫荏苒,转眼春去夏来。固然冬春干旱,麦子收成不好,但高梁、谷子等耐旱作物还是固执地存活下来。合法人们经心管哩,神驰秋成的时候,一场灾害俄然来临!
赵晋石利落地说:“甘心为灭虫大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起上走着,看到那么多人在捕灭蝗虫,想写首诗抒发心中的感受,只因没有亲身插手战役,感受欠深切,揣摩了半天也没想出一句话,正如韩退之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统统都无济于事,瞬息间,蝗群如暴风照顾冰雹,劈脸盖脸倾泻下来。砸得人脸上身上又疼又痒,大群的蝗虫落在地里。仿佛一阵风雨沙沙响过,绿油油的庄稼便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其状之惨,目不忍睹!有诗为证:
“这类观点是弊端的!”蒲松龄慎重其事地说:“贤人云:‘民以食为天’!虫口夺粮是干系百姓保存的大事,如何说是没意义呢?希梅呀,不是愚兄攻讦你,你们这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常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亲身去体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苦,不晓得一粥一羹的贵重。面前,三伏隆冬,老天降火,庄稼地热得像蒸笼,你坐在阴凉处摇着扇子,品着香茶,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当然体味不到劳苦大众内心甚么滋味?眼下,各处蝗虫正在肆无顾忌的吞噬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不啻是咀嚼他们的肉、撕咬他们的心啊!孟子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我们读书为的是甚么?是为当官发财吗?错啦!抱着这类看法读书的人,即便做了官,也必然是昏聩一世,遗臭万年的赃官贪吏!要做廉洁营私、名看重史的好官,就得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当务之急就是灭虫保粮!救灾如救火,灾场即疆场!刚才你不是抱怨书斋孤单无聊、糊口平平如一潭死水,写不出充满战役豪情的诗句吗?干脆放下书籍,走出版斋,投笔从戎,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灭蝗战役中去!与劳苦大众并肩作战,毁灭蝗虫!我敢断言,亲眼目睹飞蝗铺天盖地而来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就不难体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铁甲向日金鳞开!’的感受了。而当你亲身操起灭蝗器具,把大水猛兽般残虐吞噬禾苗的害虫完整毁灭洁净时,心中天然会产天生功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吟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来了。”
蒲松龄唱完《驱蝻歌》,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过后,人声沸腾起来。
在一年一度的乡饮宴会上,他向全县乡约、里正和着名流士表扬了蒲松龄在灭蝗抗灾中的严峻进献,激昂地说:“谁说墨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蒲松龄不但文章写得好,并且精通稼蔷,还是治虫专家;谁说墨客只会芳华作赋,白首穷经,下笔千言,胸中却无一策。而蒲松龄在两年的灭蝗战役中的特别进献,足以证明:他不但写出的文章满篇斑斓,妙笔生花。同时也是个胸怀韬略,足智多谋的治世奇才!
蒲松龄敏捷扑灭“引信”,只听得一阵咝咝声响,瓶口随即喷出又浓又呛的黄烟,顺风扑入田垄。那些冒死咀嚼庄稼叶子的蝗虫来不及飞逃,便被烟熏落在地上,挣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