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第3页/共3页]
他侧耳聆听,百姓们那饱含痛苦与无法的悲叹声声入耳,一下又一下地刺痛着他的心灵,让他的内心被无尽的愁绪填满,仿佛要溢出来。
朝堂之上,氛围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压抑得让人堵塞。
田间杂草丛生,本来应是一片朝气勃勃、充满但愿的气象,现在却因无人耕作而荒凉,满目皆是式微之象。
杜甫,心胸天下,悲天悯人,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惟熏陶,一心想要帮手君王,挽救百姓。他脾气刚正不阿,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只愿为国度和百姓倾尽统统,哪怕支出统统代价。
年青力壮的男人被官兵如恶狼般强行带走,那些男人的挣扎声、呼喊声,家中亲眷的哭声、要求声交叉在一起,仿佛一首人间悲歌,刺痛着他的心,也刺痛着每一个知己未泯的人的心。
在那偏僻的村落里,十室九空,一片死寂。老弱妇孺们衣裳褴褛,在北风中瑟瑟颤栗,他们的眼神中尽是惊骇与无助,仿佛被天下抛弃的孤儿。
那些被征兵的家庭,老婆送别丈夫,父母送别儿子,场面令民气碎。
长安,这座往昔繁华鼎盛、令人神驰的都城,现在已被烽火无情浸礼,变得满目疮痍。
他暗自思考着如何操纵此次争辩进一步稳固本身的权势,眼神中闪动着滑头的光芒。
他攥紧了拳头,心中一横,终是迈出一步,袍袖随风摆动,收回“簌簌”声响,那声音在这沉寂的朝堂上显得格外清楚。
氛围中满盈着灰尘、馊味和淡淡的血腥气味,每一次呼吸,都被这些庞大而又刺鼻的味道填满,这是战乱无情留下的深切印记,时候提示着人们曾经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