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有病[第2页/共4页]
庾稚恭的策论四平八稳,吏部以为有培养从政的资格,乃进为秘书。至于王逸少,经史方面的成绩比庾翼要强,策论则完整不知所云,是以固然同入秘书,却任职于著作局,为著作郎。
王羲之倒是得其所哉——就当练书法了,可贵的事情竟然能跟兴趣如此符合。
王羲之和庾翼都是去秋太学试时以外舍生身份合格入仕的——这类变相的科举轨制,裴该都筹划了好几年了,却直到去岁才终究得以实施——只不过二人年纪都还轻,又没有甚么实务经历,所通者唯有经史,所父老唯有书法,故此吏部在获得李矩的关照后,即命二子入秘书省。
不过即便如此,时候也不成能拖得太长,一则于中原地区规复民生倒霉——南北资本要能相互畅通,才气对两边都有好处——二则也怕再生甚么变数,或者南人久望王师不至,终诚意寒。因此裴该在命王羲之、庾翼退下以后,便召枢部使、副许柳、郭默,以及新任兵部尚书张敞、侍郎杨清等人前来,商讨南征之事。
故此裴该对安定江南,信心很足。这不跟淝水之战时候似的,江南政权已经根基上安定了,即便土著也没几个会以为但从北方,可得显耀机遇——秦主身边儿或氐、羌或鲜卑,连外族都封不完呢,啥时候轮到我们这些读书人了?
看起来,伐江南前,还得抽暇回趟洛阳,去访求更靠谱的大夫。本来筹算天下大定后,就回故乡过下半辈子,现在估计湘州是呆不住喽,乃至于长安、洛阳都不成居——莫非老爷要在并州……乃至于其北部晋阳等地终老不成么?
“南人孱羸,非我百战精锐的敌手,所虑者唯王敦海军也。则若以巴蜀海军相敌,非大造舟船不成。昔晋文(司马昭)于灭蜀前曾云:‘吴地泛博而下湿,攻之勤奋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以后,因逆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厥后因受禅等事,及树机能乱于北方,定蜀十七年火线始伐吴。
实在甄随分开成都前,陶侃就几次丁宁过,说王邵伯护守宁州,抵抗巴氐已经十载,不管他是肯于从华还是仍旧心胸故晋,其志皆可嘉,其行皆可勉,你可千万不要仗驰名高位尊,特地摧辱于他啊。再者来讲,倘若他顺从王师还则罢了,若肯归从,我军毕竟远来,南中将吏必怀警戒之心,你如果行动无礼,若再逼反了彼辈,则于国度无功而有罪了。
裴该心说甚么“申以大义”?多数是“晓以短长”吧。估计没蛋用,起首王敦雄踞武昌,是不肯等闲交卸兵权的,而王敦若不表态,王导也不敢擅降,庾亮更是王导的跟屁虫……
不过王羲之进入著作局后,却并没有参与点校经籍,或者清算图书,整天就忙着抄书了……监、丞等都听李茂约说过,此子固然年青,倒是卫夫人的高足,又曾受过其父兄的指导,或隶或楷,以及新兴的行书,皆为当世之矫矫者;试之公然,因而便用其所长,把抄书的事情全都堆去了他的案头。
大夫苦笑着摇点头,说:“某可尝试施针用灸,减缓将军疼痛,然终不能断根……”顿了一顿,又安抚道:“若将军不向南来,而往北去,居于枯燥酷寒之地,则此病一定还会发作。”
国度政权核心若在中原,则汝等既可来,我等亦可往,出出进进的,即便因为所居偏僻而稍弱一头,毕竟不会被拉得太远,乃至于时候长了,还能够有胜出的机遇。但若主客都伸直、拥堵于一地——或巴蜀,或江南——那就只要客谋主地,客夺主权啦,土著对客居者的故乡底子伸不过手去;就这一亩三分地,本来全都是我的,现在却要分润于汝,汝却无可予我,那谁肯甘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