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向东[第1页/共4页]
“这是臣的错误,”张宾略一昂首,“出征前臣与裴郎相谈过天下局势,因为只是随口而言,故此并未详细禀报明公。裴郎曾说,许昌四战之地,抑且历经兵燹,难以久据;向西去门路险狭,并且关中尚在晋人手中,巴蜀又为李氏窃据,等闲可贵;北上不消提了,都城地点,那里另有生长的余地呢?至于南下,此前明公谋据襄汉得胜,已经证了然此路不通。是以只要东进一途……”
他只是笑一笑,对裴氏说:“侄儿一时愤恚,导致口不择言,幸亏主公宽宏,又有张孟孙从旁缓颊,乃得无事。姑母经验得是,侄儿此后当更谨言慎行,必不使姑母再为侄儿担忧。”说着话,悄悄向裴氏抛了一个眼色。
“本来如此,”石勒不由喜上眉梢,“这也多亏了张先生抢出那三车书来。”
当然啦,这年代册本的数量本来就未几,但按照史乘记录,西晋洛阳城中的皇家藏书,总量大抵在三万卷摆布,颠末“永嘉之乱”,大半散逸,东晋初重新统计,不过存留下来非常之一二罢了。至于这回张宾送给裴该的,则还不到百分之一……
这些事裴该畴前在史乘上都读到过,贰心伤西晋永嘉年间的这场文明大大难,使得很多当代文籍就此失传,先人只能从别书中搜到些零散篇章——比方说《竹书编年》的原简,比方说《鲁诗》,以及很多汉儒对儒经和《汉书》的疏注……有一种观点,东晋南朝之以是清谈之风大盛,除了政治暗中,动辄得疚,学者不敢妄言外,另有一个首要启事,就是前代文籍大多亡佚,导致学者贫乏学术沉淀,那就只好空口口语去胡扯,或者专注于神神叨叨的老庄之学了……
平常裴该和裴氏对话,触及到本身实在设法的时候,常常借用故典,或者话说一半,由得对方去猜,但这回的事情比较庞大,除非备悉申明,不然裴氏必定听不懂……无法之下,只好咬紧牙关,把满肚子的话全都给咽了。
张宾笑道:“许昌不成久据,西、北、南之不成去,裴郎既已对臣说过,必定觉得臣禀报了明公,故而不肯赘言——彼世家子,天然有些傲气。至于向东,现在王赞、苟晞拦路,都是晋将,他曾说‘降石不降汉’,不肯设谋与晋军交兵,才刚归心明公,天然不便出尔反尔——假以光阴,必肯明言。”
他对石勒说完这番话后,转过身就哀告张宾,说你抢出来那三车文籍,能不能给我啊?我要好好清算一番。张宾连连点头:“论起学问来,我等必定都不如裴郎,那些文籍,自当归属裴郎。”裴该点头道:“册本传承学问,怎可属于一人?我不过临时办理,等候将来有机遇传抄、广布罢了。”
就见石勒还跟那儿皱着眉头,抬头朝天,在想事儿呢。见到张宾返来,石勒从速招手,让他靠近过来,就在案前坐下,然后低声问道:“我方才态度很竭诚吧?我看裴郎肝火也已尽消,还觉得他至心臣服于我了呢,如何问他前程,他却只说‘向东’二字?他仍然不肯为我运营么?”
石勒一挑眉毛:“哦,何故见得?”
至于张宾和石勒究竟是如何脑补的,裴该就不在乎了,他跟着张宾的部下参军伍中找到了那三车册本,大抵扫了一眼,多少有点儿绝望。本来一传闻“三车”书,感受还挺多的,但是这年代没有甚么八轮大卡,浅显载货的马车普通也就能拉三五百斤东西,再加上张宾“抢”出来的全都是简册、牍版,那所能承载的字数就更加不幸——估计两百卷顶天了。裴该前一世光手机里存的电子书,论起字数来都要比这三车文籍多过好几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