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龙套的漂流奇遇(四)[第3页/共4页]
但是没想到王浚压根儿就不问,直接把陶德打收回来了。陶德固然无学,并且见地陋劣,但天生就有点儿小聪明,他在裴府入耳了裴宪和枣嵩的对话,判定前后因果,就此得出结论:那俩位老爷都是不肯落跑的。因为王浚对他们并不好,普通人早就应当存了分开之心,既然畴昔不走,必然别有来由——比方说没有可落脚处,或者怕事情败露而为王浚所害——如此想来,你再如何游说,恐怕也没蛋用吧。
本源在去岁王浚联络辽西鲜卑段部南下,攻打石勒,成果不但败北,段末柸还和石虎约为兄弟。今后今后,段氏固然仍旧尊奉王浚的号令,但王浚一提打石勒,段疾陆眷便即点头回绝。王浚心中愤恨,就卑辞重币去联络拓跋部,奥妙请兵,欲待攻伐辽西。
陶德问卢志父,我们现在该如何办?卢志父答道:“也只得临时跟从鲜卑人往辽东去了,等脱出虎穴,再筹对策。”随即关照陶德:“卿可言我也是从徐州来的,千万休提临漳之事,奉求,奉求!”
拓跋部的使者,便是那位“拓跋先生”,名字很简朴,叫做拓跋头。他是拓跋王族出身,和代王、大单于拓跋猗卢本是亲眷,只是干系比较冷淡罢了。听了王浚的建议,拓跋头就表态,说都是鲜卑一族,不如我去帮大司马你联络吧,本家之间比较好说话,你只要帮手前程费就成啊——就此才有了这趟辽东之行。
幽州东部、北部,并不但仅只要段氏一支鲜卑部族,别的在段氏之北另有宇文部,段氏之东另有慕容部,权势固然比段氏为弱,也都有胜兵数万。王浚恐怕拓跋部远来怠倦,难以攻灭段氏,就和拓跋部前来联络的使者商讨,筹算说动慕容部互助——宇文部和段氏的干系比较好,就不必前去碰钉子了。
卢志父忍不住插嘴:“为德不终。”
拓跋部的政策因为大单于换了人而有所变动,从伶仃搀扶刘琨,转而想在刘、王之争中两属取利,是以王浚遣人过来,献上大笔粮秣物质,这么一游说,拓跋六修当即便派出远房族兄拓跋头,带领使团来到幽州,跟王浚商定动兵的时候。
陶德连连摆手:“小人奉了我家使君之命北上送信,既然送到了,便当返回徐州。还请先生将我等送出城外,便放我等归去吧。”
二人说了大半夜的话,这才疲惫睡去。翌日凌晨出发之际,“拓跋先生”又来找到陶德,递给他一封信,说:“这是裴公通过枣将军,密遣人送来的,要汝送到辽东去——恰好顺道。”
陶德和卢志父无法之下,只得临时接管了“拓跋先生”的“美意”,领了顶帐篷安设下来。陶德见四周无人,便抱怨卢志父道:“先生此番,但是害苦了我啦!”卢志父也不由苦笑:“谁想这范阳另有识得我之人……”
要晓得很多草原民族都是有髡发风俗的,有的剃去顶发,有的剃去额发,另有的更加古怪,保存顶发,却剃光周边一圈儿……《孝经》中说:“身材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蓄发结髻则是中国人的遍及风俗,以是剃发就划一于受刑——历代还确切都有“髡刑”——若非如此,前有曹操,后也裴该,也就玩不出“割发代首”那一套花腔来啦。倘若改换衣饰而必须剃发,估计不管士人卢志父还是百姓陶德,全都不肯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