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一会登鸡足[第1页/共2页]
游民气喜,纷繁拍照纪念,却发明自山道两旁窜出数只山猴,或爬或跳,或追或逐,欢闹玩耍,甚是高兴。
踏阶寻幽登高行,盎意入怀目色满。
踏阶至鸡足金顶,现在才感何为鸡足一名。山顶初方寸之许,若非野生开凿,岂能有踏足之地,也就鸡足站立之寸。历河更迭,现在鸡足金顶面积数里,建金顶佛光寺及大雄宝殿,其他数间梵刹和静修之禅堂。
一只小小的泼猴,竟敢在佛家净地,灵山栈道中如此傲慢,不免惹来世人一阵好笑。本欲绕行而过,但此猴甚凶,腾跃至枝头摇树、伸爪,欲伤害途人,见此景象,只得挥动手中之短香摈除,一来二往,带给此净地一丝鼓噪却不伤风雅之欢动氛围。待山猴暴躁不休时,世人早已笑声连连,下山而去矣。
九眼戒疤九清规,九世真缘九生觅;
一日风景,从入山到登顶,自拜佛到下山,足足用去大半日之许。当行至祝圣寺,参拜结束之时,方知此行也近返程之刻。
庙分大小,佛分尊位,然拜佛之心不分摆布,清卷烟雾袅袅飘然,铺团上膜拜朗读心之所愿所祝所感所望。祈福在心,安幸亏念。
不愧有灵山圣境之美称,无怪高僧隐士在此清修参佛,此地之景之灵之美之意,足以洗涤身心,熏陶情操,向来无数游人慕名而来,特地为此,游历中或多或少都心有所感,情有所动,身有所触,人有所悟。
云海浮托灵山显,金顶佛灿烂天乾;
素华法衣在身披,寂静法经默常持。
七里山路何止十八弯道,顺道不竭爬升,虽体乏身累,双腿酸疼,但表情大好,离颠峰越近人越冲动。
晨光,经《灵山一会》庙门入鸡足圣山。天公作美,轻风拂动,伴朝阳祥云,踏青而行,阵阵风凉,登山寻佛。
寒意虽浓,但面前雾景蒙蒙,白茫茫遮翠隐山,远景一片郁白难辨,远景模糊约约,似幻似真,如入仙灵之境,令人神驰无穷,仿身处瑶池没法自拔。
忆往昔之日还未见猴群,现在山猴过百,猴群分支,虽有扰佛山净地之喧,但多添灵山一丝欢动之感,使幽幽鸡足山景,显庆庆欢乐之色,静中有灵,灵中透喜,喜中含悠,青青景中山,悠悠禅中境。
一隅清幽之地人间难寻,一片佛修之山结缘世人。望此山此景能永存稳定,希此静此灵长世不灭。佛光普照,普渡万物。
下赋陋室诗两首品鉴。
人间欲海沉浮事,芸芸百姓难自知;
此事虽没法笃定,多安抚世人之嫌,然鸡足圣山氛围清爽、风凉,因翠叠交叉,植被富强,湿度稠密,路边、树干苔藓覆盖。步行在清幽小径,感气候窜改凉而不寒,润而不湿,舒爽怡人,让人乐而忘返。
青灯一盏明心智,暗香一炷静灵思;
翠郁林间溪水潺,似有欢动似悠然;
灵山一别结天下有缘之友。
遁入空明避尘嚣,了然顿悟化凡丝。
海拔逐高,气温降落,让人渐感寒意袭来。登山时身上衣物薄弱,等入顶以火线才感到气寒而身不支,呵气成雾,寒意砭骨,风吹似冰霜,冷嗖嗖、寒切切。
回想庙门时门匾上刻写的“灵山一会”四个朱红大字,不由浮想连连,感慨之意涌动。
《清佛灵境》
不过一里之路,忽见山道闪现一只弥耳小猴,猴毛密绒,棕灰一身,机警活泼,双眼调皮,目视旅客不带一丝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