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朝堂上逞舌三寸 春帆楼遗羞万年[第1页/共2页]
大学之时,秋津奈绪曾听闻过一次南开大学蒋廷黻传授的演讲:李鸿章因春帆楼受辱,发誓“毕生不履日地”,这是他的“悲伤之地”。数年后,他周游西欧,路过RB换船,可他不肯登岸,最后只幸亏两艘轮船间搭设一块木板。李鸿章病逝后,吴汝纶出使RB见春帆楼内李鸿章的座椅竟比伊藤博文矮半截,可见其受辱之深。
一名女宣讲员分花拂柳地走来,对着墙上的图片,讲授道:“濑户内兵工厂由大清马关赔款制作而成。当时,帝国本意是要求赔款三千万两白银,何如神刀馆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李鸿章以安然不周为由,避而不谈。伊藤博文辅弼最后同意减少一千万两,而勉勉强强把这个兵工厂建立了起来,现在已是远东最大的军事重镇。”
“爱卿,朕一向在寻访一个合适的实际,如同当年大清朝雍正帝所书的《大义觉迷录》,宣示清朝入主中原的正统职位。现在和卿家一席话,令我感慨非常。”
天皇边听边点头,不觉身材前倾。
李鸿章低声下气:“眉目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吃紧,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还是死咬着不放:“可写一月内,奉旨派员如此。”
他记起了光绪帝挥毫写下祭奠邓世昌的挽联:“这天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水兵威。”
李鸿章又祈求道:“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远处传来怒涛狂啸之声,夜月孤栖,鶗鴂断肠。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悄悄地记录下了现在心中的万千感慨:
“朕常念兹在兹此中的数语‘夫我朝既仰承天命,为中外臣民之主,则以是蒙抚绥爱育者,何得以华夷而有更殊视?而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觉得君,则以是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此揆之天道,验之人理,海阪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朕要建立的,就是如蒙元、满清一样的东亚大一统政权。”天皇说到冲动处,拍案而起。
……
……
秋津奈绪模糊记得,年已不惑的父亲,对他的殷切希冀。他更不能健忘,书中李鸿章令人哀怜的描述,他面前闪现出春帆楼的闲谈场景:
“这些均是土肥原君和松本君所言,臣受其耳提面命数年,摭拾他们的教诲,扩大开罢了。”秋津奈绪以为本身不成过分招摇,干脆把渊薮推给了土肥原贤二和松本丰川。
李鸿章阐发情势道:“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景象。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RB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代章程,当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成互商?”
“爱卿的观点甚合朕意!真是博学多才之士。”
“好,好,好,你们谍战之人公然精诚合作,握指成拳。每人均赏樱花勋章一枚。”天皇又问道,“秋津君,你的官阶是?”
此情此景,固然早在半世纪前的经历,每次想来,都戳中了秋津奈绪的内心,令其啮齿拊膺。
皇居中的一番话,令天皇劈面前这个年青人刮目相看。
光阴飞逝,物换星移。李鸿章早已沦为冢中枯骨,伊藤博文也丧命哈尔滨街头。但是,在秋津奈绪的心中,这段血泪史,这股深仇血恨,永久没有结束,中华民族迟早要血债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