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换血[第2页/共2页]
能对抗奸臣的,当然就是忠臣。
朝堂百官都清楚,此次抗金,除了太子力挽狂澜以外,朝中的主战派也都是立了大功,最刺眼的当然是李纲,但是其他大臣也不成忽视。
和大师猜想的差未几,资格最老的徐处仁,进位成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名义上的宰相,而本来的宰相白时中,则改任观文殿大门生——这个位置非常尊荣,都是由当过宰执的大臣来担负,但是没甚么实权,属因而靠边站了。
同时对遭受烽火的河北西路、河东路以及京畿路的百姓减免税款,以及发放粮食赈灾,也都是北宋朝廷做风俗了的事情。
李邈在汗青上也是个闻名的忠臣,他在靖康之前就提出过很多精确的定见,比如反对童贯冒然对燕京用兵,以为辽国固然式微,但是百姓还是心向辽国,这个时候出兵辽国事趁火打劫,很难获得甚么战果。可惜如许精确的定见被童贯忽视,乃至于罢官,靖康中被宇文虚中重新启用,从东南调集了很多军队来救济汴梁,一样因为果断抗金而被耿南仲等人打击,被派去代替战死的刘韐镇守真定府,却得不到救兵,终究真定城破,不肯投降,被关了三年后还是坚毅不平,终究被金人正法。
更何况兵部,还得是要有个知兵的人才行。
只不过,这个机遇会呈现在他面前吗?
以是对此,赵谌涓滴不感觉本身做得有甚么不对的,起码在如许的环境下,大宋朝廷能保持大要的连合,就能带来不小的凝集力,对接下来的管理,会有着极大的帮忙。
比如徽宗期间就是重臣的徐处仁,常常仗义执言,乃至于被蔡京童贯等人不竭的坑害,官位浮浮沉沉,但是在钦宗即位以后,也是力主抗金,建议储备粮草,这给后续勤王雄师供应了充足的粮草保障。
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合作者,天然宰执是不缺人选的。
起首会商的,就是对勤王军,以及各路义兵另有汴梁禁军的犒赏。
不过这倒是赵谌力主的,在他看来,接下来的时候里,军队的把握还是是重中之重,种师道有声望,他种家却没有甚么实际上的气力,他弟弟种师中也年过六旬,又没有后代,这类老臣为了身后名,天然会珍惜羽翼,不会做甚么特别的事情。
除此以外,李若水升任礼部尚书,加上之前的户部尚书梅执礼,如许一来,六部尚书全数换了新人,宰执也是大换血,换上的,都是在对抗金人的过程中,揭示出了本身态度,以及用各种体例援助过抗金战役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