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第一百一十三章[第3页/共3页]
“是不体贴,但我爹对楼家父子倒是非常推许,特别是楼逍,当初他在满洲里打败俄国人时,我爹就敲着我的头,只说百无一用是墨客,”男门生略显夸大的一抹额头,摆出一副苦脸,“我如果不能把这份报纸买归去,恐怕要被家法服侍了。”
别看这些督帅明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真让他们拼光手里的家底打一仗,还是输面比赢面大的,没几小我乐意。就像滇军和黔军,隔三差五为了芝麻大的事情打一架,川军偶尔还掺杂出来拉偏架,成果是朝天放枪的时候多,伤筋动骨的时候少。另有山东督帅韩庵山,挂着个逃窜督帅的名头,军队也不平他管,还是活得好好的,还为能持续当个光杆司令尽力斗争中……
他没记错的话,《名流》期刊两个记者不久前刚采访过一名研讨无线电的专家,姓邹,暮年留学欧洲,目前在京师大学任教。
不过李谨言信赖德国人还是有得赚的,不然不会在条约签订当天就在北六省设立了临时办事处,还对李谨言说但愿能耐久合作下去。让李谨言感到绝望的是,现在的电报机实在过分粗笨了,个头更是大得超出设想,放在战舰上没有题目,但随陆军挪动就要用车拉。这也是为何一战时陆军传达号令根基要靠通信兵的启事。阿道夫希特勒就曾是这些通信兵中的一员。
“没甚么。”李谨言点头,楼少帅也说了这是最坏的成果。归正事情到底会如何生长,也不是他能节制的,他再担忧也没用。与其操心他插不上手的事情,还不如多想想招工的题目。固然比来连续有山东的移民进入北六省,但劳动力的缺口还是很大。加上军队也在这段期间招兵,更加大了招工的难度。
“省内各地,包含京津两地的报商都但愿能再次增印,别的上海那边很多人也对这份期刊感兴趣,三少爷,要不我们也在上海开家分社?都城不也有临时分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