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司马懿洛阳城兵变,桓范出城投曹爽。[第1页/共4页]
司马懿再细心看,果不其然,确有一圆点定于圆月当中:“太白袭月!”
不时议罢,各自散去。
不觉先帝祭日将到,机会目睹成熟。
郭太后含泪司马懿,降下懿旨。
桓范出逃的动静马上传到司马懿那边,司马懿先是一惊:“桓范乃是有谋之士,现投奔曹爽,只怕会坏我事。”
果不其然,天亮之时,曹爽兄弟携天子出城祭奠。
众将散罢,司马懿倒是放心不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彻夜合盘托出,不知二子如何?”
悄悄当中,司马懿已是举起屠刀。
然曹爽如何得知,司马懿自李胜探视分开后,便对言司马师:“曹爽必自此松弛,然,司马氏岂敢松弛,宜紧备雷霆一击!”
“每年先帝祭日,天子必出城祭奠,本年亦必不例外。待曹爽携天子出城,城内空虚时,便可举兵击之。”
祭日前夕,司马懿司马府府中调集起事大臣议事:“各位将军,曹爽大逆不道,废弛朝纲,上欺君,下欺民,祸害社稷,必当除之。”
臣司马懿泣血叩首而奏:臣当年辽东安定公孙渊之时,先帝急诏诏臣,臣星夜返京,到京方知先帝生命垂死。先帝临终之时,将陛下、太后、曹爽及臣诏于先帝御榻之前,流涕紧握臣的手臂,以身后事托臣。臣进言说太祖、高祖也曾经把后事拜托于臣,这些都是陛下看到的,陛下不消担忧,一旦产生有违皇上心愿的事情,臣必然誓死完成陛下的嘱托。彼时,陛下虽年幼,然陛下倒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臣无半点虚言。而现在,曹爽身为托孤之臣,居首辅大臣之位,倒是始乱终弃,不但仅背弃了先帝的托孤遗命,更是废弛典章轨制,大逆不道。内欺君、外欺臣,肆意窜改皇城禁军,朝中要职皆被其亲信无能猪狗占有。亲党权势日趋增加,乱党之间盘根错节,越来越放肆。更可爱者,曹爽又生无君不臣之心,着寺人张当为督监,监督陛下行动,诽谤皇太后、皇上,隔断骨肉亲情,实为可爱。乃至于朝堂表里,无不惶惑不成整天。臣所言据实,曹爽所作所为,皆都违背了当年先帝临终叮嘱之意。然,臣虽年老,却不敢忘。朝中太尉蒋济、王观、高柔等也都感觉曹爽等人有背叛之心,他们兄弟不再合适掌管宿卫,因而上奏永宁宫,皇太后命令让臣依太后懿旨行事。夺职曹爽、曹羲、曹训官职,以列侯身份返回府邸,不得有半晌逗留,违者一概按军法措置。臣以病弱之体带领军队前去洛水浮桥,以观后效。
司藩听完,蓦地一怔,忽的回神,从速前面紧紧追逐,哪那能追的上?
司马门守将见太后懿旨,皆不敢动,偶有抵挡者,司马师也不搭话,命死士马上上前,手起刀落,如砍菜般砍去人头。
桓范马上直奔平昌门。
桓范忽想起平昌门,平昌门守将司藩曾跟从过他,从平昌门必能出城。
送信兵士刚走不久,又觉不当,便就言与蒋济:“太尉也与曹爽写一封劝降信,只言削职,并非取别性命,如果投降,留其爵位。”
而司马懿安排调剂结束,则是直奔武库而去。
“太后,曹爽专断擅权,为害朝廷,幽闭太后于永宁宫,今臣顺天意应民气,拨乱归正,臣恭请太后降下懿旨,削去曹爽帮手大臣并军权,清君侧以安宁社稷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