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七 旌旗十万斩阎罗(13)[第1页/共3页]
最为令人冲动的是,这些司法官多是女丁科出身,入读政法学院后出任处所司法,在朝中没有背景,相互之间没有收集,不打这些人还打谁?
数罪并罚,也不过是辽东戍边三五十年吧。
张荏对这起案子并不甚对劲,因为亏空粮仓,最重也就是贪污;如果抓到了官员卖粮给粮商,还能够加一条私卖公产;再算上官员本身说不清道不明的巨额产业,能够扣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些访员号称“布衣御史”,一双双眼睛盯着,言行举止不能不谨慎。
本来觉得这等大事朝廷方面会遮讳饰掩,谁晓得还没见到老朋友,只是顺手买了一份《曲苑杂谭》,就看到那位御史的大号挂在上面,仿佛恐怕人家不去走他门路一样。县丞对这份报纸真是爱恨交集,用力卷起支出袖中,径直去安排人手私会这位御史。
张荏到底老成,不像年青人那样听风便是雨,用心缓了一步,成果却悔怨不迭。
不管如何样,总比在犯官院里好多了,老婆也不消去当女官,苦就苦点吧。
张荏亟亟赶到南京,访员团也组建得差未几了,恰好一起下昆山。路上他已经看过了各种报纸,晓得《曲苑杂谭》是皇太子这边的――也就是本身这边的,其他报纸多是江南士林一派,或多或少不甚和睦。
“去尝尝。”昆山县定了定神:“我再去找那些粮耗子说说,我若死了,他们也别想逃!”
幸亏张荏传闻都察院招人,拿出当年科举的苦功,将大明法规以及皇太子、李明睿的册本文章都苦读了一遍,终究胜利进了都察院,出任御史。这可真是因祸得福,谁能想到竟然跻身台垣清流了呢。
张荏本来在山东为官,就是因为接管了部属的礼品,列名犯官,打入犯官院里居住。在阿谁仅比窝棚好些的环境里,实在煎熬了张荏的心性,也让他看出了宦海的情面冷暖――没有一个同年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乃至于本身的老婆竟然动了入宫为女官的动机!
何况现在保全这三位北来官,今后不管风往哪边吹,本身都有一条后路在,何乐而不为?
“这倒是应尽之意,只是不知是否跟那些北来官一样盐油不进……”
这类环境下,换个知县又算甚么事呢?
开端张荏另有些心虚,暗道凭御史的这点俸禄看来还得过几年苦日子。
对于铁板钉钉要被人丢弃的废料,却没人肯陪着一起死。固然县丞说得很有事理,换个知县,特别是换个北来官,全县大户都不好过……但这并不料味着别人就肯拿出粮食来。
“都察院的端方,办案时不得伶仃会晤与本案有关人士。”那位御史冷着脸道:“你们不消管我,且当我不在就是了,归正我也不是进士。”
小到收受当事人馈礼,大到贪渎枉法……这的确是一座银山啊!
总而言之,他们想要顺顺利利无灾无难地度过本身的任期,只能靠缙绅。
这位县丞可不是没脑筋的人,被连累亏空不过放逐,如果卷入刺杀朝廷命官的案子,那妥妥的大辟啊!
总算这两年东宫光复极快,很多犯官都获得了起复。胆量大些的,直接去火线为牧民官,现在都跻身通贵之列。他当初就是胆量太小,错过了那股晋升之风,现在仍旧只要六品。
两人都是不在乎所谓改制变法的事,归正管好本身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哪个官来了不都一样服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