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献策[第2页/共2页]
罗昭云放下心来,答复道:“臣觉得,当广开科举之路,提拔人才,给豪门必然取仕机遇。”
杨广城府也颇深,不然不会在夺嫡中胜利扳倒太子了,他看出罗昭云的踌躇,心中略村,一挥手,让统统宫女婢卫们退出房外,只留下萧皇后和小公主,还要几名侍卫,都是站在角落,如果低声说话,不见得能听到。
杨广听完,神采窜改,然后啼笑皆非道:“哈哈,这个设法,朕还是初次提到,依托答卷写字吗?这倒是能避开一部分门阀插手,只不过,你所说修建、工匠之流,他们如何有资格参与这类朝廷科举,真是荒诞!”
因为不久伐辽东以后,科举就荒废下来,随后三伐辽东失利,天下烽烟,诸侯并起,杨广遁藏到江都去,北方几近一片混乱,科举没有推行起来,就短命了,直到唐朝,科举轨制才真正实施。
拉拢豪门,汲引寒士,来均衡门阀,分化贵族权力,这是隋炀帝的设法,但如此实施,却一时不知从那边动手。
“能够跳过门阀节制,乃至能让朕亲身监督,究竟是甚么体例?”
隋炀帝有赞有斥,对罗昭云的建议,一部分感觉可行,一部分感觉异想天开。
罗昭云开口道:“臣所说科举,不是传统意义的举人和提拔办理,但是通过一种较为公允的路子,让统统人在天子的监督下,凭着真才实学,进入朝堂为官,他们会直接成为陛下的人,如许略过的门阀考核,他们都会绝对尽忠陛下了。”
罗昭云奋发道:“就是科举测验,不是通过那些大要的贤达、朴重、德行等,主观考核,而是让豪门与贵族的公子,读书掉队行科举测验,能够分文章卷、治国卷、军伍兵法卷、修建算术卷等,分科取士,不但能够选出一些精通儒学,擅写词赋的士大夫,还能选出精通治国实际的官吏,晓得兵法的武将,精于修建、算术、工匠的人。”
罗昭云道:“朝廷公布科考的书目,让贵族和豪门后辈,各自学习,然后同一出题,或是各州一张卷,从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级提拔,呈现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分歧级别,皋牢读书人,压抑贵族权势,到最后一关,陛下亲身在宫殿监考,统统来都城殿试的人,都成为天子弟子!之前是上品无豪门、下品无士族,演变成‘朝为农家郎,暮登天子堂’,陛下就能将收天下文报酬己用了。”(未完待续。)
不过,如果觉得唐朝科举对国度影响很大,那就错了,因为在唐朝的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了,一届科考,三年一次,一共才登科二十人,最后都是成为翰林院等执笔官,才如李白,也没法获得真正的实权官职,对朝政影响不大。
“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