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第3页/共6页]
正八品:殿内宫女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从九品:寺人
正三品:掌事公公
太极殿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天子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启祥宫,清朝晚期改称太极殿。清朝曾多次补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前期改苗条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构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穿的四进院。
正一品:内侍司史内侍司判内侍司勤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
弘义阁弘义阁高23.8米,属前三殿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3间,高低二层,四周出廊。弘义阁侍立于太和殿西南侧。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成今名,意为弘扬大义。清朝的弘义阁耐久用于收储宫廷利用的金银器具等。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都知监(开初卖力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厥后专门跟从天子,卖力导引清道
御花圃御花圃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火线,明朝称为“宫后苑”,清朝称御花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后曾有增修,现仍保存初建时的根基格式。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空中积12000㎡。园内主体修建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间,向火线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构成四时长青的园林景观。
从四品:至公公
从六品:殿前寺人
翊坤宫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寓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构成四进院的格式。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殿前设“光亮盛昌”屏门,台基下陈列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修建。
从二品:首级公公
从三品:掌侍
司礼监(权柄首要有三项,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这是司礼监最首要的权柄;二是总管有关寺人事件,司礼监不但在各寺人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职位,并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寺人机构的职位;三是兼顾其他首要官职,当时寺人体系的其他一些首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权柄的一个首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