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葬于孝陵(一)[第2页/共2页]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性在于修建与地形阵势的完美连络。其分歧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整依地形山势制作为蜿蜒盘曲的布局。并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设石像生来节制空间,构成一派庄严氛围。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神道由东向西北延长,两旁顺次摆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固然这些石像上看上去没有甚么寄意,但是实在这些石兽表现了皇家陵寝的礼节要求。
这上马坊,也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初,朱允炆遵循他影象中的汗青所立。
“皇上,那……”云奇有些不太安闲,因为这时候已经略微有些紧了。
“回皇上:确切如此。”云奇也不敢坦白,诚恳的说道。
此时的大金门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修建,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摆布两门高4。25米。
这段神道全长一里不足,石兽的绝顶,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半里摆布。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两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镂云龙纹。凡是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奇特之处。石望柱以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臣领旨!”李原名仓猝施礼接旨。
************
固然有些不快,但是朱允炆还是敏捷的起床,在几个宫女的奉侍下,改换了一套正式的冕服。
……
朱允炆直接扶住了李原名:“李爱卿请起,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这礼也不必行了,免得误了吉时。”
因为另有文武百官跟从,朱允炆也不好多做停顿,只是略微一瞥就从中间的门洞过了大金门。
至于文武百官,那么就只能从两侧通过。
“皇上,吉时很快就到了,等返来再用膳吧。”云奇的身后就是朱允炆的御辇,因为朱允炆要尽快埋了朱元璋,以是钦天监算出的时候,还是挺早的。
顺手接过宫女地上的白绸缎系在腰上,朱允炆渐渐踱步分开了寝宫。
等过了享殿,一片豁然开畅,朱允炆晓得,顿时就是陵寝最首要的部分来了。
上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上马”6个楷书字,布告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上马步行,以示对建国天子朱元璋陵寝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