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决战(十三)[第2页/共3页]
“陛下公道忘我,仁德盖天,臣等心折口服。”
“私有此意,为何不与陛下直言?”
“公道忘我不能退敌,襄公之仁不能破阵,宋人就在五里以外,众卿与其在此费心,不如多想一想,如何克敌制胜,解了这京师之围。”
“那姚公还在忧心甚么?”
挥退众臣,忽必烈俄然感到了一丝怠倦,光阴不饶人了,六十多了,如何也不成能再丰年青时的筋骨,更没丰幼年时的精力,在山上站了这么久又吹了很多风,实在已经感到了不适,只是凭一股气在支撑。
从宋人建议进犯到现在,凌晨到中午末的模样,差未几快四个时候了,前前后后投入了五个万人队的声援兵力,每个万人队之间隔着起码半个时候,最多一个时候,按他的估计,一个万人队能支撑一个时候,到入夜只需求六个万人队就够了,能够没想到,才过了中午,已经没有五个,山下的大营里另有二十个万人队,山后一向到玉泉山、石径山之间,另有二十多个万人队,这些军士多数出高傲都路,多数出高傲都城周边,半数以上的家眷就在城中,而不管是榆河关还是承平庄两地的守军还是先期派出去的那五个步兵万人队,都不在这个半数以内,姚枢的眉头微微有些皱起,在忽必烈出声之前,又悄无声气地平复如常。
“说吧,这回他们支撑了多久?”忽必烈的语气没有涓滴起伏,让跪伏在地上的信使更是心中忐忑。
王恂本是随口一问,听他这么说,反而勾起了兴趣。
四十三岁的王恂与他附近,看出了几分端倪,不由开口问道。
玉速帖木儿从速上前扶住,忽必烈略略闭了闭眼,再度展开眼时,推开了他的手。
实际上,做为燕山的余脉,瓮山的原始山体只要不到四十步高,比多数的城墙高不了多少,山上山下充满了军士,如林的旗号遍插山头,忽必烈在山上已经站了两个多时候,仍然没有懒惰之意,他不转动,跟在背面的一干蒙汉臣子也不敢稍有行动,恐怕触怒了大汗,有甚么不测之祸,只要每隔上半个时候到个把时候跑上来的信使,突破面前的沉寂。
“你们说的这些,朕看都不是来由,昔日之功,朕没有酬过吗?有功必罚是军中端方,更何况是这等丢城弃地的大过,可朕不杀他,启事只要一个,大战还没完,冒然斩将,恐摆荡军心,倘若他能待罪建功,留下一命也何尝不成,不过这要看他的造化,朕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因情废事,你们说呢。”
玉速帖木儿听得盗汗直冒,做为大汗的亲信,他所晓得的远比那些臣子多,但是当听到大汗当真说出来时,还是心惊肉跳,他终究明白了大汗为甚么会留下来。
“姚公意欲如何?想献城么。”
一向没有出声的阿塔海顿时接道:“宋人短长,又无益器助阵,李大椿全军尽没,仅以身免,只为了回营报信,我们也能据此做出对应,算是不无微劳,极刑活罪,尽在大汗的仁慈之间,臣等非是为他讨情,只是请大汗考虑一下,看在他父子尽忠为国的份上,再给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