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文武试之当事人(五)[第2页/共3页]
武氏兄弟自夸玉石,不肯当作先抛出来的砖块,便耷拉起眼皮,以待机会。
见武后虽未承认本身的建议,但明显也未通盘否定。上官婉儿回道:“一面公布重典,严惩私运,另则派出御史驻守关卡,监察边军。”
武后一开端说“成心用兵”,现在却问“打还是不打?”真若想打,问的就该是“谁来打,如何打”了。
此人拍的马屁固然赤裸,但武后却甚是对劲,对于甚么“垂拱而治”嘛,天然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上官婉儿略微愣神,武后办公向来全神灌输,极少转而问及与奏折不相干之事。幸亏她向来机灵,并且题目也是其克日曾思虑过的。
武承嗣前趋一步,举起笏板,拜道:“神皇广任贤能,垂拱而治。臣等身负宰辅之责,安国固邦,抚养百姓,战战兢兢,敢不卖力?”
武承嗣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顿时低头沮丧。
近年来武后为了招揽民气,扩编公事职员。一帮子“忠臣义士”无需测验便授予官职,并且起家便至御史、评事。乃至拾遗、补阙之流,不成胜数。
这些新晋官员本身良莠不齐,别的也稀释了权力,故引发了不小的非议。有人做诗云:“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借以讽刺此政。
....................
上官婉儿说着,又打量了下武后,见其微微点头,便接着道:“依臣妾鄙意,吐蕃地高气薄,地盘广漠,臣民杂处其间。即便有百万雄兵前去讨伐,也绝无能够一战而定乾坤。
武后想了想,苦笑道:“自汉起,中原王朝常以贸易挟制诸胡。何如常常禁起,便激起更大争端。何况也禁不住,越是不准,其利越大,更多逃亡之徒铤而走险。”
何况陈枫只不过因幼年浮滑,才与吐蕃人争风妒忌罢了,而蛮人处心积虑,只是可巧他不利罢了。看在他帮朕去河北平疫的份上,没有功绩也有些许苦劳,赐与小惩也便足矣。
君臣问对之时能坐而论政,对作臣子的来讲是莫大光荣,其他世人也无不拜谢。
若欲礼服吐蕃,不如不准贸易,阻断来往,凡涉盐、铁、陶、瓷、锅具、丝麻、布裘、车驾、医药、粮食等,一概禁售。
武后见此人请罪,只是微微一笑,问道:“吐蕃处心积虑挑起事端,卿有何罪?”
若说与诸胡私运的大户当中,唯军中世家最得便利法门。武后乃至想得更远一点:迩来招揽的那些人,总不能一向空着职位无所事事,何况都待在洛阳,多生是非惹人嫌,还让人家嚼舌头。若派出他们去驻守边关掺点沙子,的确是一箭双雕。
一番明君贤臣的客气以后,武后开门见山,问道:“吐蕃朝三暮四,背信弃义。朕成心出兵征讨,诸卿意下如何?”
只是在朝堂之上,毫不是说两句话、发几道政令就能让文武百官彻完整底贯彻本身的最高意志。因而武后便召来朝廷的重臣老臣,为第二日的朝集会政提早筹办。
说完,又向武承嗣道:“法不过乎情面。西京官员多因陈枫建功受封,彼等感念恩典,对其有所照顾,并非了不得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