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辞呈[第1页/共2页]
谢婉芝道:“这份折子,我若递上去,定不会送到陛下的手上,大院君必然会起首恩准。”她一笑,“我若不主动解甲归田,大院君也不会善罢甘休。或者向他投诚,或者死于非命,别无他法。”她长叹一声,将奏折放到一边,喃喃道,“但是,在我江南道的辖地,掘地三尺却找不到皇宗子,本官又怎能放心拜别?当年欧阳将军对我有知遇之恩,谢婉芝万死不能报其一。皇宗子是将军留活着上独一的骨肉,现在无端失落,本官就算身首异处,到泉下也无颜面对欧阳将军。”
她走回到案前,捡起那份告老怀乡的奏折,又细细看了一遍,道:“云舒,京畿御史右司承梁孟甫乃三朝老臣,为人朴重,我若罢官回籍,你可将拜帖投到他的门下。以你的资质,想必梁大人会提携于你。只是,三年以内,宫中必有大变,你在京中更要步步为营,不成锋芒毕露。牢记。”
叶云舒欣然道:“恩师说这番话,叫人听了心中酸楚。”
叶云舒长叹一声:“皇上莫非就任凭大院君和刘太后擅权误国了?”
半夜的江南道府衙还是有零零散星的灯火在闪动。
室内灯火透明,谢婉芝仍披着大麾,正襟端坐在案前批阅公文。
她俄然停下脚步,转头看着叶云舒:“云舒,明日陪本官去趟沈园。”
谢婉芝道:“昔日郑伯克段于鄢,今上便如同庄公,而大院君如同共叔段,至于刘太后,莫非不像是武姜乎?”她将烟杆燃烧,淡淡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临时待之。刘氏一族,自武侯刘向天与□□结义于草泽间,临危受命,功劳赫赫,历经七世,光辉百年。只可惜子孙不知进退,若刘太后能有其祖上文成肃天圣仁皇后刘心雨的半点襟怀,亦不会将武侯一族引至死途。”
叶云舒道:“子不言父过,臣非论君非。云舒不敢妄议天子,臣下所该做的,就是匡社稷、清君侧!”
她寂静地坐了一会,从桌案下翻出一张折子:“云舒,这是本官三个月前便写好的辞呈。”她缓缓将奏折翻开,悄悄读道:“臣二十七年,秉公职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本年龄渐高,眼晕耳背,颇不识人。克日又缠绵病榻,恍忽归期将至,更觉心系故乡。望吾皇慈悲,泽被百姓,允臣告老,回籍如此。”
叶云舒道:“九阳宫主失落,天然与岷王殿下和大院君有千丝万缕的干系。”
她只是微微点头,并不稍作逗留,还是行色仓促,走过了几道拱门,终究来到了府衙的一处偏院。此地恰是江南道司政史谢婉芝平常办理公文的处所,侍立在院门口的小鬟上前施礼,随后便引着她来到内堂。
叶云舒听罢,讶然道:“恩师竟已萌发退意?”
案前烛火明灭,噼啪作响,谢婉芝莞尔一笑,低声轻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她悄悄感喟道,“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此情此景,韩退之的这首诗倒是正合我心。”
谢婉芝点点头,她四十余岁的年纪,半老徐娘,风味犹存,只是眼角模糊的细纹表示着她已韶华不再。她只是一笑,笑容娴雅,仪态端庄,长长的手指抽出此中的一份调令,粗粗看了几眼,淡淡道:“大院君这是在迫我呢。他几次三番表示本官,要我结合江北、巨鹿、岭南三道联名向陛下上书,恳请进岷王殿下的位分为亲王。而本官迟迟不动,大院君便恼羞成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