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经筵之谈[第1页/共5页]
“啊?”天师张谚硕手指拢在袖中正在掐算,闻声永福公主扣问,忙道:“不了,皇上大婚之日小道再进宫祈福吧,本日到了京师就仓促前来拜见皇上和太后,小道想趁隙去成国公府上拜访一下“。
永福公主眼中缓慢地闪过一丝不舍,她微微颔道,望着杨凌拜别的背影儿有点发怔。但是那位张天师瞧着杨凌背影竟然也怔在那儿,眉头蹙着仿佛如有所思。
杨守随气得斑白胡子一撅一撅的,这句话还真是成了套话了,说的人不经心,听的人不入耳,恰好杨凌拿这句话挑他字眼,把这位本家老迈爷气得够呛。
贤人教养万民的仁义礼智信,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且千古不成变。但是贤人对予朝政的观点观点,倒是针对那不时政的,如果古人胡乱援引、拘泥不改,假贤人之名胡言乱语,不但害国害民,也是废弛贤人清誉”。
童贯为北宋“六贼”之一,杨芳说汉灵帝宠任十常侍、梁武帝迷于佛道,都未曾提及那些奸佞名姓,唯独说及宋徽宗时提了人名,并且把大将军童贯排在权相蔡京之前,明显意有所指,众武将傻不愣登的听不出来,但是众文臣早已鄙人边窃保私语了。
杨凌见永福公主对那少年礼敬有加,忙躬身道:“末将杨凌见过真人”。
就在这时,永福公主身后有个羽士走了出来,这小羽士不过十六七岁年纪,穿的竟然是官身道袍,那是有品秩地朝廷道官,道髻上插着一枚紫檀钩,满头黑发如同漆染,面貌清奇超脱,但是年青俊朗,可看不出甚么仙风道骨。
乾清宫前露台两侧这两座石台上的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亭子四周各设四扇隔扇门,这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锻造高古的宝顶。意味江山社稷把握在天子手中,宫里人都称之为金亭子。
“哈哈哈哈......!”这一下不但那些武将顾不得皇上坐在上边,忍不住哈哈大笑,就连很多文臣都忍俊不由,掩口而笑,乃至杨凌这句名言厥后成为武将对于文臣的有效杀伤性兵器,常常把曰了一半的文臣噎得直翻白眼儿。
他一出来,身后又跟出个小道僮来,比他还小了两岁,鼻似悬胆,目如朗星,标致的不像话,不过他穿的倒是浅显的灰青色道袍。
杨守随、杨芳(......如何老杨家这么多人作官?杨家是第一大姓么?)、王熬气得几近脑充血,他把太祖、成祖抬出来帮腔,这还如何辩啊?此人也太无耻了!
杨凌跨前一步,扭头瞧见一众武将听得出神,不由有点儿忸捏:“俺这墨水儿,也就乱来乱来你们这般大老粗啊”,他扳动手指道:“第四。你说元人善骑射,而我中原之人不以武力见长,那么汉唐时多次击败极其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作何解释?
皇上发话了,众武将也不敢胶葛太久,过了一阵儿,杨凌晃着被拍的发麻地两个肩膀。也分开了文华殿,赶往乾清宫。
工部尚书杨守随出班道:“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四海承平,国泰民安,是以施德政仁政于民足矣。鞑靼蛮人,生于苦寒之地,以游牧为生,精擅骑射,非我农耕所长,与之较武是为不智。故只须以一军阻蛮横于国门以外,内哄不生便罢,他们如何有隙可趁?”
杨凌一番话下来,谁敢再辩驳,那就是反大明!反朱元璋!反天下汉人!如果一句话说不好,将来便能够给人留下话柄,这些人宦海经历多么丰富,杨凌的话到处是坑。谁也不肯意陷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