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三百四十六章 决胜(21)[第2页/共3页]
这当然是照顾左良玉面子的说法,左良玉好歹封了爵,资格也老了,叫他听何腾蛟或是别的总督的节制,那是说不畴昔。
兵部职方司的人来过,总督何腾蛟也接到内阁的告诉,多次请左良玉早点就道,早点到南京面圣请罪。
黄宗羲在浙东军系中另有一点人脉和声望,他承诺,只要左良玉兵一动,淅东那边也会有行动,到时几十万雄师兵临南都城下,多么壮观。
如果在天启年间,他也不敢做这类事,九千岁固然很多事不靠谱,但一个总兵肇事,魏忠贤还是不会容忍的。
本来明清异同,很多轨制都是非常类似。
官船四周,已经挂了几颗血淋淋的人头,警示着统统乱兵,此地不是可觉得所欲为的处所,须得谨慎避开。
额兵明白以后,由都察院、兵部、总督、巡抚、总兵、另有新建立的廉政院等多方面查对,一旦呈现用心的缺额,也就是吃空饷,主官不管是甚么级别,必然会大倒其霉。
当然,他不是叫左良玉造反,造反谁也没有这个胆量。南都城中的崇祯毕竟是大明的皇上,是没有争议的九五至尊,按黄宗羲的说法,能够请皇高低罪巴诏,废皇太子,然后再择贤而立就是。
从荆州襄阳,再到武昌,沿途的大小都会,渡口,几近丢了个精光。
就算是皇高低旨甚么军机处多次催促,左良玉也是底子不睬这个乱命。朝中现在对他更加的不满,他也明白。因为黄得功等部都是老诚恳实的听话各地的明军都是接管改编。
在武昌城外,几处大的渡口处停靠了数千艘大小分歧的船只,最大的是四百料的官船,船身吊颈挂着灯笼。两艘最大的官船停在渡口比来处,船中海员浆手是现成的,随时都能够开船,四周另有乘着划子的亲丁保护,碰到乱兵敢靠近过来,轻责吵架,重责就会拿下砍头。
一旦撤职,或是追夺出身以来笔墨,那种了局,想想都是浑身颤栗。
闹成如许,左良玉大为光火,固然他硬顶着不走,但本身也明白,朝廷必定不会就这么算了。顶的时候越久,左家将来的祸害就越大。
就算是成为军务处直属的野战营,那也要受马士英等人的指头神脚。
都察院也在查察左良玉冒额领饷的事,并且如有若无的对监军的巡按御史黄澍表示了严峻的不满,如果不是左良玉这颗大树还没倒,出身东林,但已经被东林视为异类的黄澍已经被免官,乃至了局还会更惨一些。
不料情势俄然大有窜改,又是一个新的挑选,毫无遁藏之意的砸在了左良玉的头顶,此时现在,左良玉但是真的晕头转向,不晓得如何是好了。
除了这里,就是左良玉在武昌宁南伯府,另有湖广总督何腾蛟的总督府,也还算温馨。
但人数就是人数这几十万的数字报上去,朝廷捏着鼻子也认了六万的额子,饷粮发下,打了很多铠甲兵器,气力更强。
考成法和厚禄法、置吏法等法实施,文官和武将的俸禄都在疯涨,这个时候,谁还愿替别人背黑锅?
这姓黄的年青人得了失心疯,满口胡说,左良玉一时也不敢放他出去,只得关在军中,临时不加理睬,等今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