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明月几时有[第1页/共3页]
一词唱罢,惊得四下无声。徐崇光等从未想到,小天子的文学成就也如此高深,一时候吓得连酒杯都端不稳了。唯有那墨客咀嚼很久,叹道:“此乃千古绝唱,我远远不及也!小哥公然高才,小生佩服!”
一行人径直登上了五层之顶,却见偌大的露台当中,安插了桌椅,桌上摆满果盘,月饼之物。想到方才付过的钱银,足**了十两银子,陆承启不由得一阵肉痛。但一想到羊毛毕竟出在羊身上,税收不也是从这里来的吗?这么一想,陆承启也就豁然了。
陆承启这是抄袭的,那里经得起恭维,只好红着脸,喝了一杯花雕酒,才说道:“谬赞,谬赞!”但贰心中倒是难过不已,因为他再次想起了本身远隔时空的父母,但愿人悠长,可这已不是千里共婵娟了,而是千年,当时候也不晓得他们还会不会在。
陆承启叹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为舟,民为水,这个事理,又有几人能晓得?”
陆承启方才说过,蜀地是天府之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如果故意胸不轨之人,在蜀地肇事的话,蜀地危矣。
那人也是豪放之辈,当即起家,来到陆承启那桌,挤进了身子,说道:“蜀地虽偏隅,却也不是甚么未曾王化之地,这位小哥所说,小生甚不附和。就拿小生来讲,即便未曾金榜落款,亦晓得天下正统,小生敢说,如有人在蜀中反叛,必不成气候!”
城郊渭河之畔,唤之沣河,长安城住民在中秋夜会在这里放水灯,洋洋洒洒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若繁星。
一个新晋的内阁大臣说道:“迎客楼乃是长安城中,统统修建最高,而上林苑当中,有高山。”
这群人,恰是陆承启和内阁十二大臣,以及宫中御前侍卫。
陆承启低沉了一会,才兴趣缺缺地问道:“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那墨客被陆承启这么一说,竟好似如有贯穿,脱口而出:“小哥的意义是说,百姓才是底子?”
那阁臣自知讲错,不由得缩了缩脑袋,陆承启却一笑而过。世人来到迎客楼,在楼下望去,却见楼顶站满了弄月的人,但现在才是酉时,夜色初上,玉轮尚未出来,迎客楼却也是人满为得了。陆承启不由得感慨,就是后代中秋,也不见得如此。
现在,一行人呈现在长安城的街头,哪怕是街上人满为患,也袒护不住此中的贵味。二十余人,年父老有五六十岁,更多的是三十多岁的年富力强者;而领头一人,则让人捉摸不透,乃是一个长着娃娃脸,却埋没严肃;年事虽小,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派头。
徐崇光感慨道:“是啊,老夫久居长安城,唯独在中秋,春节之时,才气看到如此热烈气象。”
徐崇光在内的内阁大臣心中一凛,他们混迹宦海已久,那里听不出,这是陆承启肺腑之言。但现在身边人多耳杂,不敢多言,皆言顾其他。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真乃一年当中最好的风景,不但景美,人亦美。长安城中,不管贫富,皆同赏一月,登高临轩,玳筵列举,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如家室不太充盈,亦登小月台,安排家宴,团聚后代,以酬佳节。哪怕是街头乞丐,也会有人请他们一同喝酒。而街边小吃火爆非常,游月之人,虽陋巷贫窭,亦婆娑于市,东方稍明,才垂垂散去。